每经记者 丛刚 每经编辑 段思瑶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欧盟委员会提出的2050年实现“碳中和”愿景目标,让汽车制造商的电动化进程加速前行。
在2019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电动化成为“当仁不让”的主题。这和两年前的景象截然不同,当时欧洲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还在博弈中,处于观望阶段的汽车制造商在当时更愿意展现概念化的未来。
本届车展则不同,全球各大汽车厂商已经全面接受电动化并付诸实施。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康林松提出了2039年实现碳中和的计划,这一目标比欧盟的碳中和目标提前了11年。宝马集团新任董事长齐普策则表态,要在2021年向全球客户累计交付100万辆电动汽车。大众集团旗下的大众、奥迪、保时捷等品牌也都发布了自己的电动化路径时间表。
虽然当天,绿色和平组织仍在法兰克福车展门口抗议称,禁止因开车导致气候变化,但是汽车制造商“激进”的电动化策略,已经令业界有些出乎意料。据统计,2018年欧洲市场上仅有60款电动车型在售,到2021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210款(含插电式混动车和纯电动车型)。
汽车电动化的未来,已不可阻挡。
可持续的豪华
法兰克福车展创办于1897年,是世界最早举办的国际车展,也是德国汽车巨头们的主场,奔驰、宝马和奥迪作为德国豪华车的代表,都在本届展会上不遗余力地展示了自己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因为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汽车制造商的技术升级一直被各界关注。曾几何时,豪华车的小型化一度被提升日程,各大厂家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开发出体积更小、排量更低的小型车,但是由于小型车增量不增收的现实,无法满足车企面向未来的巨大研发支出,所以豪华车的大型化又被重新提及。
近段时间以来,迈巴赫GLS、宝马8系和X7、奥迪Q8等车型相继亮相和上市,更大型的豪华车成为汽车制造商提升利润率、保持品牌优势的重要手段。
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总是难以平衡,绿色和平组织强烈反对大排量化的汽车发展路径。该组织认为,SUV是气候杀手,大排量发动机油耗高,二氧化碳排出量就多,对全球气候的污染更严重。
虽然为了电动化等战略的实施,截至2018年底,德国三大豪华车企的研发投入占比均创下历史新高,但是绿色和平组织似乎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一事实。
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奔驰新任CEO康林松提出了新的发展构想。他在车展现场揭幕了面向21世纪的纯电动豪华轿车——梅赛德斯-奔驰EQS概念车,并称这是奔驰的“可持续新豪华主义”理念。
康林松直言不讳,“大型车塑造了梅赛德斯,使其大获成功,他们是品牌的核心。”不过这一次,大型车并不是指配备大排量的发动机,电动出行将成为奔驰的核心业务。
“通过Vision EQS概念车,我们可以了解实施可持续战略对我们车辆的意义,这是奔驰有史以来首次专为满足中大型豪华车的需求而开发的平台。”康林松说,这就是“可持续新豪华主义”的一部分。
更环保的材料、有循环再利用的零配件、更低的排放,甚至是零排放,面向未来投入巨额研发费用,康林松希望奔驰的“新豪华主义”必须具备可持续性。
激进的碳中和目标
本届车展是康林松第一次以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的身份参加,并带来了奔驰最为庞大的参展阵容。
在本届展会上,梅赛德斯-奔驰携VISION EQS概念车、全新梅赛德斯-奔驰GLE轿跑SUV、全新EQV纯电动MPV、EQ电动科技品牌旗下多款全新EQ POWER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以及梅赛德斯-AMG旗下多款全新车型在内的多元化阵容一并亮相。
“电动,从此奔驰”。康林松用一句话宣布了戴姆勒集团正式迎来电动时代,但他也表示,电气化是今年法兰克福车展最突出的主题,却不是其面临的唯一挑战。
在产品电动化的背后,是奔驰聚焦未来出行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以及更激进的目标。康林松提出了“2039愿景”,其中包括:2022年,在欧洲实现车辆生产的碳中和;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一半以上的份额;2039年,实现乘用车新车产品阵容的碳中和。
去年11月2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一项长期愿景,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康林松此次宣布的乘用车新产品碳中和计划比欧盟的目标提前了11年时间。
一辆电动汽车生命周期中约45%的碳排放是在上路之前产生的.在德国,几乎所有工厂将使用100%来自可再生资源的电力。从长远来看,奔驰希望价值链要向价值环转型,这包括整个供应链体系,并将气候保护作为签订新合同的标准之一。
“接下来戴姆勒集团将会对‘碳中和’产品进行大量投入。”康林松说,汽车行业正面临转型,今后会有更多碳中和的产品问世,这就需要奔驰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因此成本会高于纯内燃机时代。在持续加大投入研发的同时,重要的是奔驰不断提升在各个工作领域的效率,实现持续投资与成本管理的平衡——恰如行车一样,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踩油门,也要在合适的时机踩刹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