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加“密”中的“专医之城”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9-12 18:25

    2018年,温江提出专注发展“三医融合”产业后的第三年,经济密度已达到1.97亿元/平方公里。要知道,接近“2”的经济密度,已经超过了许多“万亿俱乐部”城市。四年多来,温江经济的“加密”史,其实就是一部城市突破资源空间瓶颈、“破茧成蝶”史。

    每经编辑 杨欢

    区域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经济密度,指的是地区生产总值与区域面积之比。它代表了一个地区单位面积上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也就是说,一个区域的经济密度越高,单位面积上的产出效率越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也就越高。

    从国际经验来看,国际化城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都会面临土地空间、人口承载力、环境资源的挑战,只有提高经济密度,才能应对好这些挑战。

    在中国西部,有一座有趣的城市:面积虽然只有277平方公里,却非要坚守住167平方公里的绿色园林生态底线不动摇,用剩余不多的土地来发展健康产业;面对空间资源上的瓶颈,硬是通过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高能级产业发展之路。

    这座城市,就是专注发展医药、医学、医疗等大健康产业的成都市温江区。

    2015年,温江实现GDP391.58 亿元,经济密度在1.41亿元/平方公里左右。到了2018年,也就是温江提出专注发展“三医融合”产业后的第三年,经济密度已达到1.97亿元/平方公里。

    要知道,接近“2”的经济密度,已经超过了许多“万亿俱乐部”城市。四年多来,温江经济的“加密”史,其实就是一部城市突破资源空间瓶颈、“破茧成蝶”史。

    保“绿色密度”

    要分析温江的经济密度,就必须先讲一讲关于它的另一个指标,那就是“绿色密度”。

    长期以来,“含绿量”高,一直是温江人最骄傲的地方。这里的城市绿化率达到了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9.95平米。相比较而言,深圳、南京、南宁、杭州等园林城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都在40%-45%左右。

    从地图上来看,温江就是一个“绿三角”,北部167平方公里生态园林是纽约中央公园的50倍,698公里的生态绿道体系贯通南城北林,串联了20万亩花木、2000多个林盘,绿色区域顺着多条水脉徐徐展开,让整个温江变成了一座生态大公园。

    博士毕业后,新疆汉子常永志从上海来到温江的成都医学城工作。在他看来,温江因其生态优势,具有很高的“人居性价比”。“房价不高、环境好,从生态宜居这个角度,我觉得温江对人才来说很具有吸引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不管是成都市级层面还是温江区,都十分注重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在成都“中优”和“西控”战略的背景下,温江在其“北林”区域坚持的是控制开发强度、产业门类、生态红线,发挥生态优势,来促进生态价值的转化。

    “北部这么大一个公园,政府只需很少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然后通过政策的引导,通过老百姓的力量,就可以把整个北林给它盘活。”成都市温江区规资局编制科科长刘志鹏说。

    于是,当许多地区在搞大规模土地开发的时候,温江人下决心保住北部的这一大片绿色,把“绿三角”留给了子孙后代。

    关键是,生态后花园保护好了,本来面积就小的温江,怎样解决产业发展的问题?高质量永续发展的产业,究竟在哪里?

    加“经济密度”

    一座城市,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价值,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宜居宜业。

    当温江选择坚守北部167平方公里的生态大公园,就意味着,必须要向南部110平方公里的城区要产出、要价值,就要把南部110平方公里的“经济密度”增加上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曾在2014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谈到:“未来5年、10年、15年,空间摆布好了,一定空间的“经济产能密度”提高了,中国的生产潜能就会很快爆发出来。”

    “温江在成都新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小、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率先遇到了资源要素的瓶颈。”在一次区委全会上,温江区的主要领导再一次传递了这样的理念:资源、空间约束倒逼温江,必须发展高能级产业,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温江来说,要想实现区域高质量转型升级,必须走高端、绿色发展道路,要发挥每一份土地和资源的价值。”刘志鹏说。

    2015年起,温江依托生态本底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定下了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全域深耕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道路。

    “未来30年的刚性的支出是什么?就是健康。” 成都医学城(科技园)党工委书记周世刚说,“我们把握了人口、科技、医疗改革的发展方向,结合健康产业五大发展趋势,规划了自己的健康产业发展体系。”

    相对于其他产业,“三医”产业用地相对较少,但属于资金密集、智力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高能级、高附加值产业,有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发展潜力,正是提升一个区域“经济密度”的好方向。

    2018年初,温江“三医”规划再升级——邀请国际知名智库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协助编制《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规划》,全域发展医学、医药、医疗等大健康产业的战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提“要素密度”

    从“经济密度”的演化动力来看,中观层面上的密度提升来自于产业结构转变,而微观层面上的提升则是靠生产要素的流动。

    定下 “三医融合”发展道路,下一步,就是提升“三医”的“生产要素密度”。而“要素密度”提升,就是吸引资金、人才、知识技术在这里集聚。

    随着CRO巨头药明康德落户百亿项目到温江,其域内300多家处于不同阶段的“三医”企业有望被组织在一起,通过分工协作降低协同成本、解决融资和信息共享交流的问题。前不久,世界级的动物疾病模型中心落户温江,进一步补全了健康产业生态圈中的上下游产业链。

    今年上半年,温江新签约引进罗欣药业等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2个,协议总投资384.20亿元,温江成为三医产业高“资金密度”地区。

    如今,温江汇集了85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研发机构,拥有39位两院院士和20余万科技创新人才,三医“人才密度”也在不断提升着。

    前不久,中美生物医药高峰论坛和2019中国西部生物医药大会接连在温江举行,行业领军人物的集聚为温江编织起了贯通医学、医药、医疗领域的“人脉网”,增加了三医“知识密度”,让这里成为前沿课题探讨交流的舞台。

    如果粗略地换一种不太严谨的“经济密度”算法:参照温江3.5:49.8:46.7的三次产业结构比,扣除温江北林区域的一产,按城区面积计算二产和三产,温江的经济密度达到了约4.78亿/平方公里,距离上海的5.15亿/平方公里也不远了。

    “以往,温江产业发展不够聚焦,如今,全域专注发展‘三医’产业。相信随着产业日益聚集并持续迭代升级,未来就一定会爆发出洪荒之力。”在温江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多年的张天瑞如是说。

    也许,绿色密度上“保密”,要素密度上“加密”,正是这座寸土寸金的“专医之城”在提升经济密度上所要追求的境界吧。

    文字 梁宏亮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IMF新掌门,她是唯一提名人选 | 世界

    下一篇

    二次“牵手”,广深在打什么算盘?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