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温梦华 每经编辑 杜毅
要说今年最火的一个词语,无疑是“5G”。
9月6日至8日,由太和智库发起主办、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战略合作的第三届“太和文明论坛”在北京举行。在9月7日下午的教育文化分论坛上,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胡彬彬从“三农”的角度出发,探讨5G时代的到来将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产生的影响,为5G时代下的新农业提供了新思考。
胡彬彬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谈起5G农业的特点,胡彬彬指出:“农业物联网的形成与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智慧化;农业集中化、高产化、高效化;食品安全溯源可控化;农产品季节时令差可调控化。”
但另一方面,胡彬彬也思考着5G农业下面临的新挑战。在他看来,5G农业可能跟全球农业结构会出现一个新的断裂,因此必须持有必要和谨慎的前瞻性。数据显示,农业产业与物种结构将出现巨大变化,在未来五年,传统农业耕作的物种数量将减少22%。
“5G农业的出现,将带来‘农业革命’,而新的农业革命又将给整个农村特别是产业布局和农民带来一次被迫的、精细的重新分工。以地理标识原产物种为龙头、以城市消费需求为导向的5G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会发生巨大改变。”胡彬彬解释到。
胡彬彬表示,在中国,传统农业将与智慧农业长期并存。5G农业的发展,将造就一批新型的“农业工人”。
5G农业的出现无疑也呼吁着新形态的农民职业教育。胡彬彬认为:“现有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未必能满足和适应5G智慧农业的需求。5G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与分工精细化,必然要求生产者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现场,他强调:“互联网的普及不等于文化教育的普及。我提出的问题仅仅是从文化的角度给出的一些思考,我相信任何一场技术革命的背后,一定不仅仅只是技术的变革。”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