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全球变暖”与关键0.5℃——亚马孙林火将“烧出”怎样的未来?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9-09 08:01

    今年夏天,亚马孙雨林罕见的大火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就在这个夏天,北半球多地遭遇了极端高温的侵袭,“气候变化”的话题值得深思。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记者表示,亚马孙林火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实质就是怎样权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每经记者 梁枭    每经编辑 魏官红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正值凉爽的初秋,这时来讨论气候变化似乎不是很应景。

    不过,在远隔万里的巴西,发生在亚马孙雨林的大火引发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从今年8月起,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雨林遭遇了罕见的火灾,大火持续燃烧,势头难挡。

    也就在这个夏天,北半球多地遭遇了极端高温的侵袭。6月及7月,全国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而放眼全球,“没有最热,只有更热”。

    面对今年夏天北半球空前炎热的气候,以及亚马孙雨林久未熄灭的火情,“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话题值得深思。世界气象组织今年3月发布的《2018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中已经明确,“全球变暖”仍在加速,而2015年至2018年是自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4年。

    亚马孙林火背后的忧思

    亚马孙雨林面积约55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它跨越9个国家,占全球雨林总面积的一半。科学家将亚马孙雨林比作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CO2)过滤池,甚至有说法指出,地球上20%的氧气都是来自亚马孙雨林,人们因此把它称为“地球之肺”。

    但在今年夏天,亚马孙雨林罕见的大火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据新华社援引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的数据,今年以来(截至8月22日),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达75336处,较去年同期增加85%,逾半数着火点位于亚马孙雨林。8月以来(截至8月22日),森林着火点已达36771处,较7月同期激增175%。

    每年4月~10月是地处南半球的亚马孙雨林的旱季,发生一定数量的火灾是自然现象。但据新华网报道,亚马孙环境研究所指出,亚马孙雨林今年并未出现持续严重干燥天气,火灾多因人为活动导致。为扩大用于放牧或耕种的土地面积,人们不断采伐雨林,并通过燃烧树干、树枝、树叶等清理现场。这些活动导致火灾蔓延到未被采伐的地区。

    如果说舆论对亚马孙的林火是否过度关注尚存争议,亚马孙雨林正在被加速破坏却是铁打的事实。自今年年初巴西新总统博索纳罗上台以来,这位提出“巴西优先”的总统便将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亚马孙雨林开发政策。亚马孙雨林占据巴西国土面积的60%,面对近年来巴西经济不景气、失业、腐败等困局,加大亚马孙雨林的开发力度似乎已成为必然。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亚马孙雨林遭到破坏令人感到不安。

    最热夏天与“全球变暖”

    亚马孙雨林给今夏北半球的燥热再添了一把火。

    今年夏天,热浪席卷北半球。最近几年,“最热夏天”这一名词似乎都会定时出现在新闻媒体头条,今年也不例外。6月及7月,全国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平均温度也较多年均值分别偏高0.6℃和0.2℃。放眼全球,一些地方的高温现象更加严重,“全球变暖”的话题也再次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不过,个别区域在较短时间内的高温天气并不能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证据,如果因为“热”的强烈直观感觉就言之凿凿地表示“全球变暖”已成定局,似乎也不严谨。那么,全球气候究竟有没有“变暖”?还是用全球平均温度的测量数据说话。

    图片来源:截取自《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

    从全球各地多年观测数据可以看出,自1975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事实上,在世界气象组织今年3月发布的《2018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中已经明确,“全球变暖”仍在加速。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也指出,近百年来,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而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构成严峻挑战。

    众所周知,“全球变暖”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密切相关。讨论“全球变暖”,应该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积累入手。

    由于各国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目前全球的能源消费格局仍旧难以摆脱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的现状。事实上,我们直接或间接所做的每件事都涉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其结果就是把CO2排放到大气中。如今,全球每年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CO2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百亿吨”量级。

    与此相对应的是,主要温室气体CO2以及CH4(甲烷)在大气中的浓度在过去20年一直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图片来源:《世界气象组织 2018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截图

    幸运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能源使用效率一直在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在8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就表示:“2018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8%,比2017年下降了4.0%,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但是,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带来对化石能源的大量需求,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尚不足以抵消CO2的排放增量。

    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指出:“中国会继续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确保兑现对国际社会做出的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和强度大幅下降的承诺。”

    (注: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

    对于“全球变暖”这一备受争议的话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林伯强对记者表示,亚马孙林火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实质就是怎样权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事实上,不同国家由于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状况,在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时会作出不同的抉择。

    林伯强认为,要顺利实现能源的低碳转型,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需要平衡经济增长、能源需求与清洁转型之间的关系。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能源消耗的增加。能源转型应该是一种顺应经济周期的行为,即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转型的速度可以快些。而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转型的速度可以适当放慢。

    变暖1.5℃与2℃,0.5℃差距大不相同

    在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对于“近期发生的亚马孙雨林大火和台风利奇马与气候变化关系”问题,李高表示,不管是利奇马超强台风还是亚马孙的大火,都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不是一个研究问题,而是观测事实。气候变化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加大,影响的空间范围增大,持续时间加长,造成的损害更大。李高指出:“这两起事件应该增强我们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紧迫性的认识。”

    是的,气候变化问题愈发紧迫,那么……有多急呢?

    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偏高约1℃,是第四“热”的年份,前三位则分别是2016年、2017年、2015年。

    去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全球1.5℃增暖》(Global Warming of 1.5℃)特别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结论发人深省——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如果能够努力将全球变暖的幅度控制在1.5℃以内而非2℃或以上,这对人类将是莫大的福祉。

    0.5℃究竟有多重要?

    报告指出,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约有0.8℃~1.2℃的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如果按目前全球变暖的速率维持下去,2030年~2052年期间,全球变暖的幅度会达到1.5℃。

    事实上,科学家们建立的气候模型呈现出,在当下、全球变暖1.5℃、全球变暖2℃三种不同的情形下,局部地域气候特征(平均温度、高温、暴雨)的显著差异。结果显示,包括大部分陆地和海洋的均温、大部分有人居住区域的极限高温、部分区域的强降雨都会上升,部分区域发生干旱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全球变暖还有一个直接的后果——南北极海冰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报告指出,到2100年之前,全球海平面都会持续上涨,而和2℃的升温相较,1.5℃的升温所带来的海平面上涨幅度会小0.1米,上涨速率也会更慢些。而较慢的海平面上涨速率会给沿海以及岛屿的居民和生态系统更多的适应时间。此外,在陆地上,1.5℃的升温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也小于2℃。

    既然这0.5℃如此关键,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从长远来看,唯一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减排),以及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强度(节能),减少CO2的排放以减缓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

    林伯强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能源转型的政策主要是围绕减少煤炭消费来进行的。这主要是因为,每提供一单位的能量,煤炭所排放的污染物和碳排放量要远高于其它能源品种。当下,尽管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在逐渐提升,但从能源行业整体的发展历史和行业特点来看,煤炭依然有较大的需求量。

    2018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在国家层面,由于我国能源转型主要围绕“减煤”,因此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减少碳排放是一致的,鼓励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发展、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都是顺时之举。此外,针对“碳排放”负外部性,征收“碳税”以及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当下较为主流的解决之道,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进行相关探索。至于哪种方式更有效,目前学界仍有较大争议。

    而对个体来说,低碳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少用一个塑料袋、少开一次空调、多坐一次公共交通……至关重要的0.5℃,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关键先生”。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每经8点丨人民日报:猪肉市场总体稳定,供应有保障;中证报:“降息”三部曲有望渐次奏响;上证报: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增大

    下一篇

    日经225指数开盘涨0.07%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