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成都举行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再次表达了冲刺世界先进城市的壮志雄心,并坦诚承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正是基于城市发展的四个“迫切需要”——发展赛事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养成健康生活以及提升国际化城市形象。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实习记者 程晓玲 每经编辑 刘艳美
成都夜景 图片来源:张建 摄
今天,被推上舆论风口的中国足球,无意间戳中了成都。
25年前,中国首个足球职业联赛——甲A联赛在成都体育中心开幕,四川全兴主场1比1战平辽宁队,此后“雄起”之声传遍全国,成都更获“金牌球市”称号。
但这些年过去,成都不仅足球不再风光,连体育场馆也有些拿不出手。作为一个GDP总量超过1.5万亿元的“网红”,成都有很多长处,也常被称赞,而体育赛事这块短板,已然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
而无数先例证明,通过国际重大体育赛事,能够达到“一炮打响”的效果。
今天上午,成都举行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再次表达了冲刺世界先进城市的壮志雄心,并坦诚承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正是基于城市发展的四个“迫切需要”——发展赛事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养成健康生活以及提升国际化城市形象。
新的问题是,成为真·世界赛事名城,建立流量规模优势后,成都离“顶级流量”又还有多远?
最近公布的几个重磅利好,激起外界对中国“顶级城市”格局变化的广泛讨论。放大来看,世界“顶级城市”格局也非一成不变。
如北大国发院教授周其仁所言,如今城市间的竞争可能已经与各自的先天条件越来越缺乏直接关联,而更多地是与城市后天的努力、眼光、判断、投资有关。
城叔在《世界级湾区需要一个怎样的深圳?》中分析过,志在成为“全球标杆城市”的深圳,还需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在更高层级、更大范围,增加显示度和美誉度,而顶层设计明确表示,支持深圳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
从历史经验看,借赛事之力,让全世界认识/爱上一座城,提升全球影响力,通常都是有效的: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奥运会,这座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海滨城市从此誉满全球;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赛后效应持续释放,成就了亚特兰大连续21年被评为世界最繁忙旅客机场的“奇迹”;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让世界看到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悉尼也由此成为“世界最佳旅游城市”……
就拿深圳来说,早已尝过国际大赛的“甜头”。
2011年,作为这座年轻城市的国际赛事“处女秀”,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举行,吸引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0多名运动员参加。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在受访时表示:大运会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既向世界展示中国、展示深圳,深圳也会吸收世界各地好的理念和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彼时的深圳正处在一个瓶颈期。数据显示,2010年,其GDP总量为9510.91亿元,位列上海、北京、广州之后,同时,身后的苏州和天津愈发靠近。
为此,有评论指出,深圳需要一个世界舞台来展示它的魅力,为萦绕在它身上多年的焦虑和渴望寻找一个出口和一个再腾飞的机会。
如今,机会同样摆在成都面前。
意大利当地时间7月14日晚,那不勒斯圣保罗体育场,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奥列格·马迪钦将大运会会旗交给成都,标志着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进入“成都时间”。
成都成为继北京、深圳之后,中国大陆第三个主办大运会(夏季)的城市,也是中国西部首个成功申办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的城市。届时,预计将有17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和官员赴蓉参会。
有意思的是,从2001年的北京,到2011年的深圳,再到2021年的成都,这场素有“小奥运会”之称的青春盛会,似乎每隔十年都会做一次“选择”。而在“后大运时代”,北京、深圳的表现都没有让人失望,成都显然也不想错过。
赛事能否成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关键。刚刚结束的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正是对成都的一次全面检验。
公开报道显示,8月8日至18日,共有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10678人完成现场注册,7718名运动员参与到56个项目的角逐当中。
此次比赛不仅创下成都历史上规模最大、国际化水平最高、单次入境外宾人数最多的记录,世警会期间,成都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304.6万人次,同比增长37.3%,实现旅游总收入234.8亿元,同比增长82.9%。
作为牵手世界大型综合赛事的“首秀”,成都表现不错,被世警联合会主席拉瑞·柯林斯评价为“史上最棒”,但若以“试金石”来反思,问题也不容忽视:
比如,自有团队不能独立完成比赛开幕式设计筹备,赛事和城市服务能力没有跟上运动员和游客需求,体育及其关联产业转化动能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说,办赛事就是办城市。
一场大型赛事,实则是一场系统工程,考验着城市的交通、住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不少城市也借赛事之机,更新机能、发展经济、服务市民。
1959年,东京成功申办五年后的奥运会(1964年),“整顿东京”成为一个国家项目,由此进行的大规模道路和铁路改造,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为筹备大运会,深圳进行地铁线网加密、环境好转、景观提升等,当地媒体把大运会称为“民生加速器”。另有测算显示,大运会期间,深圳体育产业每产出1元,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出增加6.02元……
对成都来说,打造世界赛事名城,基础设施的问题必须解决。
仅以体育场馆设施来看,据统计,北京目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5平方米,上海1.96平方米,成都仅有1.65平方米;
目前北京、伦敦、东京分别有大型体育场馆37座、32座、37座,成都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大型体育场馆28座。
事实上,早前在四川省“两会”、成都市委全会上,城叔都曾听到过关于加强场馆建设的建议。这背后,不仅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因为硬件达标后,成都才能更硬气地申办国际大赛,进而成为真·国际赛事名城。
以“休闲之都”著称的成都,常常给人“优哉游哉”的感觉。其实,这座城市的内涵丰富多元,只是有的外显,有的还未被唤醒。
这次,为了证明自己是有运动基因的,成都在动员会上还特地“搬出”历史证人——
出土的战国“嵌错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汉代“剑舞”画像砖、宋代“打马球”砖雕等文物,反映出历史上体育就是成都闲适生活的一部分。
按成都的说法,承办国际赛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营造健康运动场景、推广健康休闲方式,“让城市在熊熊燃烧的卡路里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近年来,成都在国际品牌赛事申办和举办方面收效明显,2018年至2020年累计将举办国际体育赛事67个,其中洲际锦标赛以上级别赛事达50%、自主品牌赛事达40%。
这种“爆发式”增长,的确为成都提升影响力带来了好处。根据世界著名体育市场情报服务商发布的最新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成都由第89名上升至第28名,跨越61个名次,很难不引起外界注意。
但成都依然缺少那种高知名度的顶级赛事。究竟从何“雄起”?成都的一个对策是,大力发展职业体育。
作为现代体育市场化、商业化、职业化的产物,职业体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座城市体育发展水平和国际体育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成都的发展现状是职业球队少、俱乐部影响弱、竞技水平不高。无论是职业俱乐部数量,还是俱乐部的实力和影响力,成都必须尽快加码。
以足球为例,北京、上海、广州各有2家中超俱乐部,深圳、南京、重庆各有1家中超俱乐部,成都尚无1家中超俱乐部。
一方面要唤醒沉睡的运动基因,一方面是想方设法补短板。需要强调的是,办赛事不能只考虑“赛前”“赛中”,更要提前谋划“赛后”的发展问题,避免出现场馆资源闲置、功能异化、管理混乱等问题。
作为后发城市,成都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学习,这位“新人”未来表现如何,我们赛场上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