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间,哪些西部省份在对外开放中崛起?哪些省份又略显失落?面对开发开放新起点,谁又能真正把握机遇?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周年。
1999年3月22日,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出台为标志,轰轰烈烈的西部开发开放大幕由此拉起。
历经20年发展,西部不断崛起,早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12省(市、自治区)经济总量由1.58万亿元增长到18.4万亿元,增长约11.6倍,占全国GDP比重也由17.3%提升至20.5%。
也是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各方都在关注,西部大开发接下来将如何继续往前推进。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制定西部开发开放新的政策措施”;随后,《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又获审议通过;再到上周,《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公布,被认为是“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关键之举。
不难发现,西部大开发正越来越多地与“开放”这个主题相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观察到,近年来,西部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外向经济拉动增强、产业承受能力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增强等新特点。
在他看来,从第一个10年“打基础”,到第二个10年增强内生动力,西部大开发第三个阶段的一大主题,就是“中国向西向南的开放前沿”。
那么,过去20年间,哪些西部省份在对外开放中崛起?哪些省份又略显失落?面对开发开放新起点,谁又能真正把握机遇?
在分析各地具体情况前,我们先看看20年西部外贸整体格局。
数据来源:Wind(本文部分数据根据当年平均汇率计算,可能存在误差) 制图:城市进化论
总体来看,从1999年140.16亿美元到2018年3683.28亿美元,除去中间一些年份的波动,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趋势基本与全国保持一致。
盘子越做越大,在全国范围内又能分得多大的“蛋糕”?可以看到,在经历连续几年缓慢下降后,西部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在2005年迎来拐点,呈明显上升趋势。
数据来源:Wind 制图:城市进化论
不过,应该看到,面积占全国超70%、人口占全国近30%,经济总量也在去年超过20%的西部地区,在进出口总额上仅实现从4.48%到7.97%的增长。成绩来之不易,但同时也说明,西部对外开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具体来看, 谁又拔得发展头筹?
尽管12省(市、自治区)进出口均呈整体上升态势,但如果换一个指标,比较各地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比值),则出现截然不同的表现。
西部12省(市、自治区)外贸依存度变化 数据来源:Wind、各地统计公报 制图:城市进化论
在西南6省(市、自治区)中,除贵州、西藏外,其他地区外贸依存度均显著上升,重庆更是增长4倍之多。西北6省(市、自治区)则截然相反:除陕西、甘肃外,其他地区外贸依存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尤为值得一说的是,1999年四川、重庆外贸依存度并不突出,到2018年已一跃成为西部“龙头”。可以说,西南地区正站上开放潮头。
放眼整个西部,四川、重庆可谓开放“领头羊”。
比较12省(市、自治区)20年进出口增速,重庆与四川最为亮眼:在大多数地区增长10余倍情况下,重庆增长64.32倍,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四川则增长35.42倍。
近2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进出口总额增速 数据来源:wind、各地统计公报 制图:城市进化论
1999年,重庆进出口总额还落后于广西、四川、云南、陕西、新疆、内蒙古,到2018年已与四川并驾齐驱,成为西部外贸“双雄”之一。
数据来源:Wind、各地统计公报 制图:城市进化论
2010年是重庆进出口增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的2009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前一年“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措辞,变成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而后,内陆第一个、国家第三个国家级开放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成立。也是同一年,渝新欧班列正式开行。
2012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时任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总结重庆内陆开放成绩的三个原因时谈到: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在西部开发过程当中给了重庆开放高地建设的一些重要的、具有前提性的一些要件。比如说批准设立了重庆两江新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开放平台。
第二、中央给了我们两个保税区,是两个内陆最大的保税区……所以说是国家给了我们一些开放平台要件;
第三、我们推动了口岸物流的平台建设……原来重庆的机场功能不怎么复杂,规模也不怎么大,所以体现不出大的口岸作用。最近几年,我们从航空货物的口岸出发努力推动。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分析,两江新区为重庆及其进出口起到很大带动作用,不少大型项目在此落户。此外,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上,重庆发挥其长江上游最大水港的优势,构建了完善的进出口通道,这些都为重庆后来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将视角移到四川。城叔翻看该省多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2017年,四川明确提出“已由一个内陆省份站到了开放前沿,必须抓住机遇、提高实效,推动开放合作加快进入深层次、迈向高水平”。也是在这一年,四川进出口回归首位。
这说明,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谁先意识到开放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发展的重要内涵,谁就越可能收获开放红利。
虽然与四川、重庆同属西南地区,贵州的表现却并不令人满意——不仅进出口总额一直在西南“吊车尾”,外贸依存度甚至出现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Wind、各地统计公报 制图:城市进化论
在白明看来,自身条件往往会制约一个地方的外贸表现。2016年,贵州省人大官网公布的一份《贵州省对外开放情况调研报告》指出,硬件设施效用发挥不够、开放平台建设滞后,大大限制了贵州外向型经济发展。
报告还提到,在水运领域,贵州“除赤水河可直通长江外,出省水运通道变成区间通航”;在空运领域,“全省仅有贵阳龙洞堡机场一个一类开放口岸,且尚未开通国际货运业务”。因此,物流多依赖公路、铁路,但“地质因素,高铁、高速公路桥隧占比高,施工难度大,前期投入大,直接导致交通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更重要的是,在东部沿海向西部进行产业转移之时,四川、重庆、陕西等地成为“明星”,贵州却错失发展良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四川、重庆通过吸引大量外资企业推动了进出口发展,贵州则相对滞后,没能形成规模效应。
数据来源:Wind、各地统计公报 制图:城市进化论
不过,白明也谈到,近几年,贵州发力大数据产业,腾讯、华为、苹果等公司均将大数据中心落在贵州,随着产业集群效应显现,有望带动当地进出口贸易增长。
再看西北。在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外贸表现都不温不火的情况下,陕西却“一枝独秀”,撑起西北外贸“半边天”。
数据来源:Wind、各地统计公报 制图:城市进化论
相比贵州,陕西正是受益于大型企业落户,实现外贸飞速增长。
2013年,陕西进出口猛增,增长率从2012年1%大幅提高到36%。在此之前的2012年9月,一期投资70亿美元的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高端存储芯片项目在西安高新区开工。根据当地媒体描述,“该项目是三星电子对华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是陕西历史上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
但该项目的引进,此前并不被外界看好,“赔本赚吆喝”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有媒体透露,三星在众多候选名单中选择落户陕西,是因为当地给出一系列难以比拟的条件。
比如:对投资额进行30%补贴;项目所需130万平米厂房由西安方面代建并和土地同时免费提供;每年补贴水、电、绿化、物流费用5亿元;对所得税征收进行前十年全免后十年半额征收;将为项目修建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
不过,三星对陕西进出口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016年上半年,陕西对外公布一组数据:
半年时间内,陕西外资企业进出口686.87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72.5%;其中,美光、三星电子两家企业进出口总值合计584.69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61.7%。
不仅如此,大型企业还推动陕西外贸格局转变。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随着三星到来,越来越多的半导体企业开始在西安高新区聚集,也由此形成一条不断延伸的半导体产业链。
不过,高度依赖一两家企业,在面临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时,也容易出现巨大波动。今年上半年,陕西进出口总额1729.52亿元,仅增长0.83%,外资企业进出口更是近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可以看到,四川、重庆以及陕西组成的“西三角”,已经支撑起西部对外开放“半壁江山”。而更具开放基础的广西、云南等沿边地区,外贸表现却不如内陆省份。
一个原因是,传统贸易通道制约了西部沿边省份开放。
比如,对于广西而言,虽然早在1992年就启动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但近20年来,建设速度与华东、华南地区相比缓慢许多。西南地区仍主要选择向东出海,相比之下,西南沿边城市的整体物流实力缺乏竞争优势。
有统计显示,云南2017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依然高达29%,比全国高出13个百分点;广西、四川、贵州等地虽然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降低物流成本,但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也分别达到17.8%、17.2%和16.3%,仍远高于沿海地区8%的平均水平。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产业短板造成了“木桶效应”,让区位优势难以发挥,几乎是西部沿边地区的“通病”。如何用好经济、产业发展更优的内陆腹地,成为其摆脱发展制约的关键。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正好提供了一个可行之策。该通道以重庆、成都两市为核心,串联起西北、西南主要城市,最终从广西北部湾出海,成为亚欧大陆桥向南延伸的重要一段。有分析认为,其目的之一,正是以成渝城市群带动北部湾城市群发展。
往事已矣,西部开放格局即将迎来重塑,谁将站上潮头尚未可知。过去20年间,因承接东部沿海城市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实现了外贸水平快速提升。不过,东部沿海城市所面临的转型问题,也开始降临在西部城市头上。
但纵观20年的发展历程,至少能说明一个问题:谁能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契机、实现产业升级,谁就更有可能成为赢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