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手握“双资质” 谁在真的造车?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8-09 11:48

    每经记者 黄辛旭    每经编辑 张北    

    图片来源:摄图网

    对很多造车企业来说,资质就像一张“通行证”。手握双资质的企业,那更是让对手羡慕嫉妒恨。

    眼下,顺利拿下双资质的车企中,有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这样有造车背景的“老兵”,还有像长江汽车、前途汽车、敏安汽车、金康新能源、云度汽车、国能新能源、合众新能源等这样的“新生”。

    尽管拥有一票难求的双资质,但这些车企的情况却不尽相同。有车企已年销数十万辆,有的还苦苦挣扎在量产的边缘。“拥有双资质只是造车的其中一步,还需面对资金、量产和售后品质等问题,不能仅停留在‘PPT阶段’。”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

    这些拿到双资质的企业,谁又是真的在造车?

    双资质不是“万能贴”

    “造车可真费钱!”不少造车新势力大佬都发出过类似这样的感叹。但对于背靠传统车企的双资质企业而言,资金似乎不需要烦恼。

    在拿到双资质的企业中,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和江铃新能源都是所属集团为布局新能源产业而投资建立的全新子公司。业内分析认为,除了资金以外,传统车企在技术和供应链等各方面都可以给予这些新能源项目以支持,同时传统车企的品牌能让消费者更易认可它们。

    在不少造车新势力还在为融资绞尽脑汁时,背靠传统车企的这三家双资质企业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今年上半年,北汽新能源销量约为6.6万辆;奇瑞新能源销量约为2.7万辆;江铃新能源销量约为1.1万辆。反观头部造车新势力的销量,尚不足1万辆。

    但其他没有“靠山”的双资质车企,资金成为关乎“生死”的问题。如长江汽车最近陷入了“欠薪”的风波之中,有长江汽车员工告诉记者,公司已有4个月没有发放工资。

    然而,这只是“双资质”车企陷入困境的冰山一角,国金汽车以及前途汽车也在近期被曝出存在欠薪情况。一位业界投资人士告诉记者,国金汽车正在寻求融资希望能缓解当下困境。

    “产品研发、量产交付、平台建设以及后期销售,都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造车新势力前期就是不断的烧钱,比如特斯拉一直难以盈利。”上述汽车行业分析师称。

    量产是及格线

    产品落地速度成为新造车企业能否获得资本继续支持的标准之一。最简单的证明就是快速实现量产。

    这其中要数国能新能源最“聪明”,同一个量产车经历过两次下线。国能曾为旗下9-3EV车型举行了量产下线仪式。随后,在“金主”恒大入主之后,国能又将之前的93车型再次下线。

    在这些拿到双资质的车企中,还有长江汽车、敏安汽车、金康新能源和河南速达尚无推出量产车型。“目前乘用车项目仍在筹备阶段,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我们目前以商用车为主。”一位长江汽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样处于量产车筹备阶段的还有敏安汽车,这个拿到双资质不久的新能源车企,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按照计划,敏安汽车量产车将于2019年底或2020年初上市销售。

    如果说产品尚未面世还有朦胧的“遮羞布”,已有产品上市的双资质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无情”。

    已经有两款车型上市的云度汽车,在2018年销量为9300辆,而今年上半年销量约为1000多辆。合众汽车也对外透露,2018年11月上市的哪吒N01到今年4月销量约为4000辆。

    尴尬的销量数据,让这些双资质企业陷在了“不上不下”的困境之中。显然,从完成量产车研发到产品投身于市场竞争中,企业还需要不断“过五关斩六将”。

    打着资质旗号拉投资?

    “有些汽车拿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助‘资质’四处找投资,很多有能力、想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直言,“双资质”只是部分车企融资的敲门砖。

    不过,资质并非“不动产”。据了解,拿到生产资质的企业两年内未能完成工厂建设,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发改委将撤回已发放的生产资质。

    为防止“准生证”的收回,目前拿到双资质的企业均已完成工厂的建设。如河南速达在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动静,一度被质疑为“僵尸企业”。怀着“赶考”一样焦灼的心情,河南速达在去年加速完成工厂建设;尚无量产车推出的敏安汽车也完成了工厂建设。

    再加上,去年12月工信部出台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将代工模式变得合法,资质不如从前“抢手”。此外,去年12月,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要求资质不再允许异地迁徙,造车资质进一步贬值。

    那对于“双资质”企业而言,资质还可以做什么?或许,为他人代工成为“双资质”企业的一种可能性选择。比如,长江汽车已经开始给零跑汽车代工,成为造车新势力间互为代工生产的典型案例。

    但对于更多没有资质的造车新势力而言,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且产能闲置的传统车企更容易成为倾心的对象。比如给蔚来代工的江淮、给小鹏代工的海马、租赁给华人运通生产条线的东风悦达起亚等。

    博郡汽车董事长、CEO 黄希鸣就曾告诉记者,博郡汽车与一汽夏利合作并非奔着“资质”。“资质可以花钱买到,通过地方政府也可以搞定厂房和设备。但生产管理团队才是保证产品落地的基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郁俊调离为销量下滑“埋单”?广汽:是机构改革的一环

    下一篇

    从618、818到双11,看电商购物节的社会价值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