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收到证监会的最新产品申报要求。其中,要求拟任基金经理与督察长承诺产品不存在"挂名"行为。有理财经理表示,"挂名"的直接原因还是助推销售,业绩优良或名声响亮的基金经理更能吸引投资者,由他们(挂名)管理的产品往往卖得更好。但实际上,"挂名"基金存在不少负面影响。
每经记者 聂虹 每经编辑 叶峰
今日,有基金公司收到证监会的最新产品申报要求。其中,要求拟任基金经理与督察长承诺产品不存在"挂名"行为。一直以来,"挂名"都不符合行业要求规范,但却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由此,也滋生出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对于此次监管肃清基金圈"挂名"潜规则的影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采访了数位业内人士进行解读。
"挂名"基金三大负面影响
什么是"挂名"产品?简单理解,就是产品上虽然写着基金经理的名字,但实际操作人却不是他,但实践中却很难对这类产品进行区分判断。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副总监雷昕表示,一般被认为是挂名的产品比较难界定,从我们日常调研的情况来看也能理解基金公司让一些资深基金经理挂名产品,但更多的会以老带新的形式,双基金经理制度或者新人为核心助理,未来大概率接手该产品。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策略的产品,比如打新、迷你保壳、偏债产品挂3名以上基金经理,这些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确实需要依靠团队合作而非个人,但在营销时总需要一到两位有影响力的基金经理做路演,另一类是公司不愿将一些稀缺的"壳资源"清盘,故而会让资深经理挂名甚至更改原有策略,动力也很朴素,这些稀缺的"壳资源"如果清盘后未来重新申报的概率较低。
在上述分析的情况下,保留"壳资源"是目的,而基金经理挂名则是手段。此外,有理财经理表示,"挂名"的直接原因还是助推销售,业绩优良或名声响亮的基金经理更能吸引投资者,由他们(挂名)管理的产品往往卖得更好。
但实际上,"挂名"基金存在不少负面影响。不少分析人士都表示,对于基金持有人而言,"挂名"可能会混淆挂名基金经理的过往投资理念、风格和业绩与未来这只基金的表现。有大型基金公司基金销售人士表示,机构客户更有途径了解基金的真实运作情况,而非机构销售相对信息不对称,大部分投资者无法获取这一信息。对于基金评价机构而言,雷昕认为,需要花大量的前期信息排查工作来甄别同一基金经理旗下实际管理的产品后再做绩效评估,实际上所谓"定制"、"委外"类产品在过去也会带来类似的困扰。对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而言,有业内人士认为,"挂名"一方面让基金经理的诚信打折,另一方面也会让公司的品牌度受损。"挂名"虽然可能让产品更易销售出去,但不应以基金经理和公司品牌的诚信为代价。
肃清"挂名"
对于此次证监会下发最新产品申报要求,严禁基金经理挂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采访了业内人士。
雷昕认为,因为在基金公司内部督察长的独立性是绝对保证的,所以如果能落实督察长和拟任基金经理的签字承诺,至少在公司内部很难再频繁发生挂名的案例,当然如果要更细致地落实,风控交易系统的跟踪回溯和定期检查实际上是更加直接的约束办法。
一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表示,"产品不是拖拉机,上面挂了很多人但是都没有操作,这种肯定是很痛苦的。"他认为,"挂名"这样的行为可能存在于一些中小公司中,其所在的公司有多人一起管理的产品,但也都是各司其职管好自己的部分。
有基金渠道人士认为,对于非机构渠道销售而言,禁止挂名从长期来看是一件好事。而另一大型基金公司机构销售经理表示,基金行业的"挂名"可能主要还是存在于一些中小公司中,此次严禁"挂名"对渠道销售影响该人士表示不好判断。
另一基金业内人士则表示,虽然当前已经下发了要求,但还不知道具体如何监管。此外,还得看怎么理解"挂名",现在很多注册基金经理都还是要提供投资策略,因此"挂名"的具体定义将确定什么样的基金算是"挂名"基金,也才能评估后续影响有多大。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有2022位基金经理管理5587只公募基金。从基金角度看,单一基金经理制是主流,占到66.55%,而近3成基金采用双基金经理制,不到5%的基金有3位及以上基金经理。而从基金经理角度看,7成基金经理管理3只以上基金,管理10只以上基金的基金经理也不在少数,仅凭基金经理个人的能力恐怕难以胜任,需要背后的小组团队支持。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