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使得城市更“有料”,文化传播也要搭配更为具像化和有辨识度的形态,多伦多大学城市设计中心主任李楠指出,要让所有的设计有“料”,所有的建筑都能反映出“料”,这是做有“灵魂“的城市的应有之义。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实习记者 刘美琳 每经编辑 杨欢
多伦多大学城市设计中心主任李楠 每经实习记者 刘美琳 摄
于城市而言,文化到底意味着什么?
“‘文化’中的’文’与‘化’,中间都有一个交叉,如同十字路口。实际上,文化就是城市的十字路口、路标和灵魂。”多伦多大学城市设计中心主任李楠在出席7月23日的第二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时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的独特记忆点。从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到拍摄电影《罗马假日》的罗马许愿池,“实际上,这些地标式建筑都不是凭空来的,背后都有很深的历史关系。”李楠强调,优秀的城市必须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内在传承。
文化底蕴使得城市更“有料”,文化传播也要搭配更为具像化和有辨识度的形态,比如地标性建筑和饮食。“人们看到天安门就知道是北京,看到东方明珠就知道是上海。”李楠指出,要让所有的设计有“料”,所有的建筑都能反映出“料”,这是做有“灵魂“的城市的应有之义。
城市设计要“形神兼备”
当一座城市缺乏足够的文化身份和自我认知时,就可能变得“千城一面”,甚至出现“自嗨式”的城市形态。
为什么有些城市会出现手机大厦、乒乓球大厦等形态各异的“网红建筑”?在李楠看来,这背后是城市自身缺乏文化“根基”,没有足够的文化源头、文化内涵、文化传承和内在关联。落实到城市设计的环节上时,“很少人真正在乎文化的事儿,要么是不做,要么是不会做,所以才做不出能够凸显城市的文化和底蕴的作品。”李楠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另一方面,“千城一面”的建筑风格也是城市缺乏文化底蕴的表现。李楠认为,当下一些城市在建筑外形上的照搬照抄只能复制建筑的“形”,却搬不走一座城市的“神”。接受采访时李楠坦言,“我曾经看过一个城市,把巴黎埃菲尔铁塔一模一样搬过来。可是人家建的时候是有历史根源的,我们现在真的是没有根源,只是觉得好看就搬过来了。”
对此李楠提议,相关设计和科研单位接到一个城市设计,应首先研究城市的文化历史,再去做接下来的设计。“第一步,一定要找出城市的文化内涵。第二步,就是把这些文化内涵保存好,并用城市的形态表现出来。”
建筑有了文化之后,城市也就有了“灵魂”。“要做有’灵魂’的城市,它的所有设计、规划、建筑、景观、环境等就都要有’灵魂’。”李楠总结道。
“先宽后窄,往深处做”
然而,一座城市的文化要素往往是多元与复杂的。这时候,筛选出可以代表城市文化核心的要素尤为重要。李楠指出,城市应首先识别出自身的核心文化要素,经过保留、提升,最终用城市的形态进行表达,用李楠的话说,就是“先宽后窄,往深处做。”
在李楠眼中,成都文化中“窄”的这一点,就是川菜。本次论坛上,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也都反复提及成都的美食文化。川菜文化具有高辨识度,是成都在国际上最重要的标签之一。
事实上,文化符号可以是非常具象化的表达——李楠提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门口的川菜馆,“这家开在美国的川菜馆里,口水鸡切成筷子的形状,而且里面都夹着甜的芝麻酱。”
与此同时,文化传播也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李楠认为,“从口味上看,夹着芝麻酱的口水鸡或许不算正宗的川菜,但这并不影响文化的传播。”
尽管川菜的麻辣口味颇有记忆点,成都的“吃”文化也早已走出国门,但李楠认为,文化的记忆点不能仅仅停留于饮食的味道,而应进一步挖掘精神要素。“去斯坦福大学门外吃川菜的人,可能会记住”川“这个点,却不知道川菜背后的文化内涵。”对此李楠建议,成都可以在饮食上深挖更多的精神要素,“比如说,川菜可以与四川本土文化里麻辣的性格、直率奔放的性格等相结合。”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