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说,随着美容消费的风靡,“口红经济”成了典型现象之一。
每经记者 杜蔚 每经编辑 赵云
马应龙真的跨界卖口红了!
近日,据天猫马应龙八宝旗舰店消息,此次推出的唇膏系马应龙旗下的品牌马应龙八宝,分别为绛红色、香榭丽色以及初恋色。三支唇膏的定价均为138元,三色套装价为399元。
截自天猫马应龙八宝旗舰店
以痔疮膏出名的马应龙,此次“由下至上”的跨界举动,迅速引发网友关注和调侃。
“连马应龙都不好好做痔疮膏了,是不是女孩子的钱太好赚?”
但,马应龙唇膏的亲身使用者究竟体验如何?并非首次涉足化妆品行业的马应龙,以及近些年“任性”玩跨界的国货品牌,为何对口红钟爱有加?
体验者反馈:138元/支的口红“太淡”
“有理由相信这唇膏抹在嘴上不会开裂”“从头到尾都让你施展魅力”“进口出口不二选择”“千万别是薄荷味”……网友的评论亮了,却让人有些啼笑皆非。
从卖痔疮膏跨界到卖口红的马应龙,此次给口红打出的广告语是:今夜我们都是马应龙女孩。据了解,上述三款口红其实早在上个月(6月16日)就开启了售卖,当时主要作为提供增值服务的赠品,为满足马应龙八宝眼霜客户需求订制。
“外观看起来还是蛮高大上的,颜值不输给故宫口红。”时尚达人罗小姐是个“口红控”,特别关注市面上出现的新物种,常常会在第一时间买来“尝鲜”。
“味道还蛮好闻的,我买的是'初恋色',少女粉很漂亮涂上比较滋润,但问题是颜色太淡了几乎是透明色,打底用还行。”罗小姐和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详细聊了聊她使用马应龙口红的感受。
今日,马应龙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也调皮地推送了口红的“直男测评”。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在“马应龙八宝旗舰店”上看到,马应龙口红的单支价格为138元,截至7月19日16时,月销量为512件。
实际上,上述口红产品系其马应龙旗下化妆品子品牌(“马应龙八宝”,出品方为马应龙大健康公司)生产,与痔疮膏等药品并不在同一家销售。
2018年9月,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合作成立大健康公司,以功能性化妆品、功能性食品、婴童及肛肠护理品等大健康业务的产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为主营业务。
此次推出新产品,就被认为是马应龙成立大健康合资公司后的新举动。
“口红”也并非马应龙首次涉足化妆品行业的切入点。记者注意到,此前马应龙还推出过眼霜、眼膜、面膜等非药类产品,部分产品销量不错。
从其天猫旗舰店上来看,截至7月19日16时许,销量最高的两款产品均为眼霜,月销量突破4000件。其中,销量王“补水八宝眼霜”售价为129元,月销4599件,若不使用优惠券等,仅以其售价来计算,初步估计,仅这一款产品一个月就为马应龙带来59.3万元的收入。
为什么口红成了跨界“标配”?
这两年,“任性”跨界的国货品牌还有很多,比如:卖酒的泸州老窖去年年初出了香水“顽味”、做食品的老干妈和旺旺出了卫衣、卖花露水的六神和卖鸡尾酒的RIO“合体”出了花露水味鸡尾酒、青岛啤酒推出羊羔绒卫衣、大白兔联合美加净推出了润唇膏……
去年年底,“故宫淘宝”和 “故宫文创”围绕口红、彩妆的“宫斗”大戏,也引来不少关注。
为什么口红成了不少品牌跨界的“标配”?有观点称,对马应龙来说,由于药品监管日趋严格,药企想要突破原有的天花板,通常的做法会选择进军日化等领域。
而据中国证券报,在某日化上市公司高管看来,粉丝经济和社交经济的浪潮推动着品牌传播策略的升级,化妆品市场越来越分散,年轻化、小众化、适合个性的品牌会越来越多,这也是跨界者们的机遇。
另一方面,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说,随着美容消费的风靡,“口红经济”成了典型现象之一。
相比动辄上万元的包包,亲民价的口红几乎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入门奢侈品,因此口红特别容易就撬开了人们的钱包。有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唇部彩妆市场规模就达到了92.4亿元。
《2018-2023年中国彩妆产品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口红/唇彩深入中国消费市场,在消费者只能选择3种必不可少的化妆品时,63%的消费者会选择口红/唇彩。其中,90后、95后消费主力军推动口红市场增长。
与此同时,据阿里大数据的统计,超过300万女性用户1年内购买口红5支以上,且年龄分布相当广泛。“90后”作为口红消费的主力军占比62%,50岁以上的消费者也贡献了2%的份额。95后中有44.8%每天涂抹口红,47.3%随身携带口红,超过20%拥有5支以上口红。
有趣的是,不止女性,如今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在成为口红买家。《口红消费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男性口红消费约占成交总金额的24%。
据媒体报道,有业内人士指出,品牌的跨界或者延伸,如果做得好,有利于品牌走向年轻化,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如果做得不好,可能会对原有品牌造成负面影响。还有人表示,彩妆色彩研发十分复杂,三个色号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下一期产品的色号如何和上一期产品色号区分开,是马应龙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