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廖丹
7月8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以“科技·创新发展之源”为主题的2019中国保险业科技创新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会上,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互联网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触达的成本。金融需要最新的科技来助力,改造基础提升效率。”李扬指出,在下一阶段,要更深入地让科技手段和保险经营理念相结合,找合适的场景并定价,为广大的老百姓、企业来管理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认为:“保险科技改变了保险产品的研发和定价模式。科技催生了创新场景化、定制化、智能化的产品,并实现保险产品定价的动态化、差异化与精确化。”而除了产品、渠道的变革,朱俊生还从保险业务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四大方面,全面阐述了科技如何推动行业变革。
在本次论坛上发布的《2019保险科技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科技应用于保险行业,为保险业创造了全新的发展空间。随着这些技术与保险的结合日趋深入,给传统保险行业带来了新渠道、新模式、新业态,科技赋能保险,已经成为整个保险业加快商业模式变革的共识。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8016.62亿元,同比增长3.92%。从长期来看,中国保险业的体量和增速十分可观。以2017年全球保费市场排名而言,我国保费规模位列世界第二,安联经济研究中心预计在未来十年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新增保费将在中国产生。
纵观中国保险科技的发展历程,一开始是将科技应用于销售渠道的变革。近年来,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保险中介平台纷纷布局线上渠道,互联网保险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从经营主体而言,2012年,我国只有39家保险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到2017年市场主体增加至131家,其中,人身险公司61家、财产险公司70家。
“互联网保险在场景开发上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李扬指出,作为高度依赖场景化的保险业,关键在于如何揭示各种各样的场景,以及用与风险相匹配的能力进行定价。正是由于风险无处不在,保险也无处不在。近年来,业内借助金融科技,找到了很多在以往难以预料到的需求,使得保险场景得以大大拓展。
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 每经记者 韩阳 摄
在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比如兼具口碑和销量的退货运费险等。《白皮书》认为,在技术和市场的推动下,互联网保险既推动了行业竞争发展演化,也不断丰富自身内涵。
总体来看,互联网保险从“小额简单标准化”到“灵活定制长期化”的产品特性转变、从理财需求为主到风险保障为主的产品导向转变、从奇葩险种的噱头式创新到场景融合服务民生的专业化创新转变,互联网保险正逐步走向科技化、专业化、理性化。
在朱俊生看来,科技的引入,特别是在一些互联网场景上,有一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时至今日,人们更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除了渠道变革,场景创造,会不会利用科技发挥连接和重构的作用,构建新的生态?重心正悄然从互联网保险向科技赋能转变。
2012年-2015年,我国互联网保险增长约20倍。在2015年互联网保险爆发式增长后,保费增速开始出现快速下滑。2017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1835.29亿元,同比下降21.83%。互联网渠道保费收入趋于稳定,显示传统保险公司借助互联网渠道快速、低成本地接触海量客户,从“线下”到“线上”转移的发展方式已进入瓶颈期,亟待保险科技的力量。
《白皮书》显示,从业务发展的角度而言,保险科技在发展初期依托互联网开展业务。此后逐渐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保险公司的运营和业务开展过程中,通过对保险业务全流程的渗入,提高业务效率,改变产品形态,进而改进服务及与客户交互的方式,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建构新的保险生态。
在谈及下一步如何更深入地利用科技手段,改变保险业态时,李扬表示:“我们还要对一些核心的领域用到科技,比如核保。”他指出,科技赋能保险产品,就是在保险公司寻找风险、风险定价、风险管理的每一个链条上,让科技发挥其作用。核保通常理解为大核保的概念,包括了投保申请、审核承保条件等环节。
2018年,各大险企竞相探索智能核保在“百万医疗险”等产品的应用,改变传统市场的投保方式。所谓智能核保,是保险公司利用智能规则引擎、语音图像识别系统、电子签名、人脸识别技术、医院系统互联、财务数据互联等智能化中后台系统,保障客户投保完全自主完成的过程,使得核保的成本效益达到最优化。
朱俊生认为,在业务模式的变革方面,还需要我们做更多。“以需求驱动的健康险产品百万医疗险为例,如果在中后端不应用科技,产品的赔付率就会慢慢地往上走,背后的风险可能就会显现。”在其看来,中后端对科技的应用还没有被挖掘出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 每经记者 韩阳 摄
李扬还举例称,将保险的功能嵌入到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链条中,会大大提高其信用,比如在资产证券化、结构性金融产品中嵌入保险的环节,能够帮助国家完善信用体系建设,防范信用风险。在李扬看来,下一阶段,要更深入地让科技手段和保险经营理念相结合,找合适的场景并定价,为广大的老百姓、企业来管理风险。
保险科技并非简单的“保险+科技”,在朱俊生看来,未来,科技将继续推动一些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保险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赋能。他列举了几个可能涉及到的模式创新:第一,科技已经成为一个必备的生产要素,即科技与保险的深度融合;第二,保险的金融属性和服务属性的深度融合;第三,是跨界的连接与跨行业深度融合,比如“健康保险+健康服务”,“养老保险+养老社区”等;第四,是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
保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监管层面的鼓励、引导和规范。《白皮书》认为,科技为保险业创造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保险业借助科技力量,有望突破行业发展的难点、痛点,而科技的应用也会以保险为本,保险创新的本源仍然是保障功能。
以“奇葩险”为例,监管叫停了恋爱险、贴条险等产品,并频频发布风险提示。“保险开发的过程中,不应有博彩性质,而是尽可能要和日常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东西,监管当局不断叫停,引导今后在保险科技的发展上要走正路。”李扬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非常迅速,也要警惕泡沫。
对于中国快速发展的保险科技,朱俊生认为,有的时候监管难以适应保险科技带来的变革,科技改变了行业,监管相应需要做更多的调整,增强适应性。他提出,要完善适应保险科技发展的监管体系。
具体而言,首先要鼓励保险科技创新,不能因为一些伪创新来抹杀创新的重要性。其次,当我们的业务已经科技化,监管怎么科技化?只有监管机构自身如何发展数字化监管,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已经变化的业态。再次,也要增强监管的稳定性,不确定性可能会引起市场比较大的扰动。此外,朱俊生还提及打通监管机构和其他部门的数据隔阂、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白皮书》指出,保险机构需准确利用新技术作为风险保障的助力,确保正确应用科技手段,提升自身风控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在学习借鉴国外成熟行业实践经验和先进科技水平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深入挖掘保险的价值功能,更好地完善企业自身价值。
从保险机构的角度而言,朱俊生表示,“目前中小主体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要综合运用保险科技,提高创新水平。”他建议,保险公司需要在人才、组织、文化等方面深刻变革,比如增加建立科技型的组织,让公司文化对科技试错有更多的包容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