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生态环境部答每经记者提问:重点区域清理出无证排污单位近2000家,将加大处罚遏止“破窗效应”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6-28 20:11

    生态环境部表示,将强化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和处罚,继续将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纳入强化监督检查内容,督促地方严格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继续严厉打击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违法行为,曝光一批排污许可违法企业。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旭    

    “8个试点省(市)、重点区域,大量应发证企业仍游离于环境监管范围外。这些‘漏网企业’对局部环境质量负面影响大,容易形成‘破窗效应’,将严重影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积极成效。”

    6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在介绍“一证式”管理情况时做如上表述。

    自排污许可制实施两年多来,“一证式”管理的情况如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是否必须持证排污、持证之后又能否随意排污、对无证企业排污将采取哪些措施等问题持续引发讨论。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请问排污许可工作进展情况如何?是否存在“应发未发”等问题?下一步如何解决?

    刘志全回答称,按时序进度要求完成24个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截至昨天共发证50894张。但目前尚未实现企业全覆盖,同时也暴露出地方证后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刘志全强调,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严厉打击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违法行为,曝光一批排污许可违法企业,形成严管重罚的强大震慑。

    图片来源:新华社

    24个行业已核发排污许可证超5万张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对完善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实施企事业单位排污许可证管理作出部署,并要求到2020年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

    目前,两年半的时间已经过去,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情况如何?

    刘志全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指出,排污许可制实施两年多来,“一证式”管理的理念正在逐步推进,排污许可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开始在实践中得以呈现,取得了积极进展。

    “按时序进度要求完成24个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截至昨天共发证50894张,登记企业排污信息2.6万余家。”刘志全介绍说。

    今年3月起,生态环境部组织北京市等8个省(市)针对火电、造纸等24个重点行业开展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试点,通过两个“两步走”,即先试点再推开、先发证再整改,推动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

    截至6月20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共摸底排查36000多家排污单位,清理出无证排污单位近2000家,应发尽发,不满足发证要求的依法处理处置,目前重点区域已基本完成清理整顿工作。

    此外,生态环境部推动形成环评管准入、许可管排污、执法管落实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体系,启动8个省市的环评与排污许可信息化衔接试点工作,推动实现环评与排污许可两个环节数据打通。统筹总量控制制度,为环境税、环境统计等工作提供统一的污染排放数据,减少重复申报,提高管理效能。

    将曝光一批排污许可违法企业

    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以来,取得了成效,同样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刘志全指出,8个清理整顿试点省(市)在过去发证近14000张,此次清理出无证企业3500多家;重点区域清理整顿前发证6800多张,此次清理出无证企业近2000家,大量应发证企业仍游离于环境监管范围外。这些“漏网企业”对局部环境质量负面影响大,容易形成“破窗效应”,将严重影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积极成效。

    同时,很多企业对排污许可制改革认识严重不足,以为拿到证就万事大吉,缺乏依证排污意识,没有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开展自行监测、记录、执行报告等方面的工作,责任义务履行不到位。有些地方没有将排污许可证执法纳入执法计划,有些基层部门技术力量薄弱,有些工作人员对政策、规范掌握不够,理解不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依证执法、按证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针对这些问题,刘志全介绍,将继续推动试点地区清理整顿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两个“两步走”要求,先试点再推开,先发证再整改,针对未批先建、无总量指标、暂不能达标排放等情形,可以在企业作出整改承诺之后先发许可证,给予合理过渡期。如果整改期限到了还没做好,再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刘志全强调,生态环境部将强化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和处罚,继续将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纳入强化监督检查内容,督促地方严格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继续严厉打击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违法行为,曝光一批排污许可违法企业,形成严管重罚的强大震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退市海润:收到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

    下一篇

    今年首家新基金公司获批 董事长、总经理和督察长曾在同一家公司任职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