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毕华章 每经编辑 沈鹏
创新,已成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长庆油田第十一采油厂,对于创新攻关亦格外看重。该厂设立的张伊鲜创新工作室,正是青年职工们创新攻关的新平台。
近日,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央广新闻等19家媒体,实地观摩长庆油田,并采访了这间智能工作室的领军人物和技术带头人——“85后”姑娘张伊鲜。
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张伊鲜一路向前,从竞赛状元、竞赛教练、员工培训师,到创新创效领衔人,发布论文成果及专利30余项。
她不仅将科技手段充分应用于员工培训及成果创新,而且注重结合VR、AR、大数据、3D打印等最新科技,让培训智能化。六年来,该创新工作室已创造收益1750余万元,节约资本660余万元。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85后”姑娘张伊鲜,本科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目前已取得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硕士学位。在大学时,她就曾因在公益活动的优秀表现,成为北京奥运会敦煌站的一名火炬手。
2010年参加工作后,张伊鲜从采油一线干起,担任过许多岗位的工作。长庆油田第十一采油厂开展的业务竞赛,深深地吸引着她。
从第一年起,张伊鲜就参加了厂里的竞赛。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首次参赛的她一举夺魁,竟然成为长庆油田第十一采油厂历史上的第一个竞赛女状元。
她的竞赛成绩,接下来也让人刮目相看。
第二年,张伊鲜在与众多采油厂及业务公司的竞争中胜出,获得长庆油田公司的竞赛金牌。第三年,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竞赛中,张伊鲜从采油工转变成为集输工种。在与中国石油系统其它油田选手同台比赛中,她也获得了银牌。
她这份过硬的技能素质,也对其它同事形成带动。由她担任竞赛教练和员工培训,率领团队获得团体第一等多个好成绩。其个人也取得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24项荣誉,也成为立足岗位成才的青年代表。
张伊鲜创新工作室于2013年创建。从只有6个骨干成员发展到有6个专业小组80人,取得专利51项,论文成果174项。该工作室于2017年成为长庆油田公司级劳模(工匠)工作室。今年,又成为甘肃省示范性劳模工作室。
图说:长庆油田采油机展示区 每经记者 毕华章 摄
已创造收益1750余万
如今的张伊鲜工作室,已逐步成为长庆油田第十一采油厂创新创效、技术交流、青工培训的平台。也是展示企业形象、传播油田好声音的窗口,实现了“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的目标。
该工作室利用互联网+培训、互联网+创新的现代化智能学习形式及管理模式,以生产现场及技能竞赛为实践平台,立足岗位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激发青年职工创新热情,营造智联创新大环境。
其对其青年职工的培训,也着实下了一番心思,最终选择采用“智能课堂”的方式。
智能课堂上,视频录播、直播、VR\AR虚拟体验、游戏闯关等,这些时下的高端技术,被充分利用起来。最终实现了微课录播实时互动,虚拟实操实时练兵,E网培训实时授课,移动书架实时学习等效果。
举个例子,虚拟实操实时练兵项目,引入新潮的VR技术,通过一副VR眼镜,让员工身临其境地进行培训体验。同时,手机端也开发了虚拟仿真培训app,app已下载达人次超800。在达到培训效果的同时,更节省了物力人力财力。
六年来,张伊鲜创新工作室创造收益1750余万元,节约资本660余万元。
截至2018年底,该工作室承担厂级培训项目60余项,新入厂员工、竞赛人才培训率达到100%。培训时间超700课时,累计培训2600人次。
其引领带动了80多名青年员工成为创新创效的“领头人”,小组成员获得公司及以上个人荣誉100余项,取得集团公司及油田公司各类比赛奖牌31枚(7金7银17铜)。他们当中,涌现出长庆油田公司劳模、中国石油西部企业联赛获奖选手等一批优秀人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