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心堂的可转债于5月16日公告上市以来,一心堂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阮鸿献,接连两次累计减持1205278张,占发行总量的20%。5月29日下午,一心堂再次发布公告称,阮鸿献再度减持可转债。目前,距离一心堂可转债上市还不足15天。
每经记者 陈星 每经编辑 魏官红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公司发行可转债募资,实控人前脚积极认购,后脚就减持。这样的操作,正在一心堂(002727,SZ)发生。
自一心堂的可转债(以下简称一心转债)于5月16日公告上市以来,一心堂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阮鸿献,接连两次累计减持1205278张,占发行总量的20%。5月29日下午,一心堂再次发布公告称,阮鸿献再度减持可转债,减持后其所持可转债比例仅占发行总量的1.86%。
被自家实控人急于抛售的一心转债,是一心堂2018年为募集6.03亿元而公开发行的。募集资金拟投入一心堂的中药饮片产能扩建和信息化建设两个项目。但根据阮鸿献抛售一心转债的成交价和收盘价计算,阮鸿献个人可能不仅没赚钱,还亏了钱。
刚上市不足15天,一心堂董事长阮鸿献当初认购的自家可转债便已所剩无几。5月29日下午,一心堂公告称,公司接到控股股东、实控人阮鸿献通知,其于本月28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持有的一心转债602639张,占发行总量的10%。
在此之前,阮鸿献已经于5月17日和22日减持一心转债共计1205278张,占发行总量的20%。这也意味着,在三度减持后,阮鸿献当初认购的一心转债仅剩下112380张,占发行总量的1.86%。
目前,距离一心堂可转债5月16日上市还不足15天。
被阮鸿献抛售的一心转债是一心堂于去年计划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今年4月19日,一心转债正式发行了6026392张,每张面值100元,发行总额6.03亿元。发行方式采用向原股东优先配售,原股东优先配售后的余额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网上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发行。并且,一心转债不设定持有期限制,投资者获得配售的一心转债上市首日即可交易。
阮鸿献以原始股东的身份参与可转债发行的优先认购,认购了192.0297万张,占该次总发行量的31.86%。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深交所网站查询发现,5月17日,一心转债大宗交易成交价为101元、102元,相比当日二级市场收盘价折价13.45%、12.6%;5月22日除了一笔以100元成交外,其余成交价均为101元,相比当日收盘价折价11.9%。5月28日,一心转债大宗交易成交价为103.69元,相比当日收盘价折价8.7%。
也就是说,阮鸿献所持的1807917张可转债,每张仅赚1元~2元,考虑到交易成本,几乎没有赢利。
对此,有媒体援引市场人士看法称,阮鸿献此前大手笔参与认购自家可转债,对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却在可转债上市不久就巨量卖出,与其长期看好公司并投资可转债的形象相悖。这一行为虽然并不违规,但会影响市场信心,并质疑其当初参加配售可能仅是为了配合上市公司顺利完成债券发行实现募资。
5月29日下午,记者就相关问题拨打了一心堂公开电话,但截至发稿,电话无人接听。
实际上,发行可转债仅仅是一心堂“花样”融资手段的其中一环。
除通过一心转债募资6亿余元外,有统计数据显示,其自上市以来至今年3月直接融资额度已达到近37亿元。
28日,一心堂还公告称,公司召开了第四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对《关于拟发行中期票据的议案》等11项议案进行现场及通讯表决。这11项议案中包括《关于拟发行中期票据的议案》,即一心堂拟发行中期票据,申请注册发行中期票据规模为不超过人民币4亿元,中期票据期限不超过三年。此次募集资金用途主要用于补充一心堂流动资金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
同时,一心堂还通过了《关于拟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议案》,即一心堂拟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为不超过人民币12亿元。一心堂表示,此次拟公开发行中期票据与短期融资券所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偿还有息债务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
这两项募集行为加起来,一心堂拟再度“吸金”不超过16亿元。
一方面在大力筹资,而另一方面,一心堂也不改大手笔花钱的作风。被称为“并购狂人”的一心堂近年来斥巨资扩大药店规模。
5月28日,一心堂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对四川、山西、贵州、重庆等地4家全资子公司进行增资,合计出资2.30亿元。一心堂表示,对4家全资子公司进行增资,是为了保证全资子公司的经营需要并改善其流动资金状况,以便于各子公司对外展开业务合作,整体提高各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除此之外,一心堂向相关银行申请总额不超过27.6亿元综合授信额度,并为云南、海南、四川、山西、重庆、广西、贵州等地7家全资子公司提供总额度不超过1.3亿元的信用担保。
一心堂一面吸金不止,一面大手笔“撒钱”。公司花出去的钱有没有花对地方,有没有收获一定成效,还有待检验。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