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杨 欢
▲托斯登·耶里尼克 每经记者 韩阳 摄
今年4月,欧盟出台《人工智能伦理导则》。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提出,将人工智能道德伦理研究列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新策略”。种种迹象表明,人工智能已掀起了伦理优先的全新发展模式。
“尽管人工智能仍处于起步期,但发展速度惊人。”5月21日,在太和智库主办的中国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网络构建研讨会上,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托斯登·耶里尼克指出,“人工智能将带来‘革命的终结’,进而影响全人类发展轨迹。为避免不可逆的灾难,有必要进行跨国的伦理治理。”
对于人工智能这样的新兴领域,多认为应审慎监管,但如何把握伦理治理的度?在各国争相抢占技术与产业应用制高点时,又如何建立合作的共识?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时,耶里尼克就上述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焦点话题,一一作出解答。
颠覆性的人工智能如何向善?
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多快?数据显示,仅2017年,全球就新成立人工智能创业公司1100家,人工智能领域共获得投资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而麦肯锡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到2030年,约70%的公司将采用至少一种形式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新增经济规模将达到13万亿美元。
被认为是第四次产业革命核心的人工智能,正在掀起新一轮产业的改造浪潮。“人工智能+”接棒“互联网+”,成为经济新的赋能手段。但在耶里尼克看来,人工智能更大的影响将发生在整个社会领域。
“与以前的产业革命不同,人工智能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产业革命,它将带来一种‘革命的终结’。”耶里尼克指出,“在产业革命的过程中,人类始终处于主宰的位置,人类智力对产业革命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随着人工智能开始引领革命,将出现能够与人类智力相抗衡的事物。”
改变已经悄然上演。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已不是新闻,与此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人脸识别改变照片甚至视频的做法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它改变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耶里尼克分析道,“比如,当机器把人从工作中解脱出来,人通过工作来实现自我认知的方式可能就会产生改变;对于一些普世标准,比如如何定义最低收入,在由人工智能主导和未得到人工智能改造的国家中,将产生巨大的观念差异。”
“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在重新定义‘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提到,当有了人工智能参与后,国家竞争力定义将受到根本影响,这实际上是对规则本身的重塑。
当一切回到原点,人类的发展轨迹就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要避免走向错误的方向,必须要进行干预,并找到好的应对措施。这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可能会直到所有‘改革’的结束。”耶里尼克说道。
制度建立与国际协作应前置
正因如此,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以前的数次工业革命中的新技术都不相同——按照耶里尼克所说,尽管人工智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关于伦理的讨论和制度的建设已被早早提上日程。
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欧盟。欧盟于去年通过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后,又在今年4月快马加鞭地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导则》。据智库机构数据创新中心(Center for Data Innovation)的高级政策分析师艾琳·奇沃特(Eline Chivot)分析,该举动的目的是以伦理标准确定欧盟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地位。
领先科研与产业发展的伦理制定,亦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做法。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日前透露,正在加紧研究起草人工智能治理准则,近期将向全社会发布。而在美国,一些州已经发布了以州为单位的导则。
有观点指出,这种做法的效果存在两面性——在提供更稳定的政策土壤与可信赖的合作机制的同时,它也可能会限制企业和机构在该领域自然的创新本能与发展机遇。
“需要分清的是,是推进人工智能产业本身的发展,还是要促进全行业的创新能力。”耶里尼克认为,“不加以限制的后果是,一个‘巨无霸’公司可能很快就掌控了行业内的全部机会,难以形成企业共同成长、创新的健康环境。同时,科技也应该真正用于服务社会。”
他提到了一种自我监管的方式。“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在设计层面拥有某种自我意识,帮助避免人类在为其制定制度时可能拥有的偏见;那么,也可以设计一种方式,让人工智能自己管理自己。”耶里尼克说。
而在研讨会现场,许多人也指出,作为一大国际议题,人工智能更需要来自国际层面的共同治理,特别是诸如气候变暖等全球性议题,由于各国国内缺乏变革动力时难以进行有效国际合作,更应该提前部署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扬长避短。
“这实际上包含了一种多边主义的观念。”耶里尼克向记者解释称,“由于人工智能本身的‘跨界’属性,自然需要鼓励更多利益相关者和利益相关国参与。”
中美欧盟可构建“三角框架”
但与许多国际合作类似,在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上,尚未形成一个有约束力的、能够有效协调各国和地区间竞争关系的合作机制。
在2017年举行的“向善的人工智能”(Beneficial AI)会议上,844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家联合签署了一项“阿西洛马人工智能原则”,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普世原则,这也是人工智能领域较早、较全面的国际合作指导原则。
此后,尽管也有其他的跨国人工智能合作框架诞生,但大都与此类似——提出的原则相似,管理也主要以一种松散的模式——即耶里尼克提到的“软治理”。
“由于政府的治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需要这种灵敏的治理方式,只提供治理框架,在治理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跟上科技与产业的变化速度。”耶里尼克向记者如是介绍。
而与灵活性同时存在的是,软治理难以弥合国家或地区间的不同点,这不仅体现在仍进行中的关于人工智能的竞争,同时,伦理层面的合作会更多牵动到文化差异。
“单独看中国、美国和欧盟,文化、价值观与伦理观的差异确实存在。”据耶里尼克观察发现,当谈到人工智能的伦理,美国倾向于谈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欧洲更关注社会融合和隐私保护的问题,而在中国,对和谐的强调以及如何治理则是讨论的共同点。
针对三方的差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种合作模式:中国、美国与欧盟各施所长,构建一种三角形的合作框架。
在耶里尼克看来,在这种框架下,中国还可以发挥文化优势,比如将“利他主义”的思想贡献至有关人工智能伦理的大讨论中,供各方互学共鉴,使中国更好地加入人工智能全球发展议程的设置中。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