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外投资的差异,在璞米投资董事长、中国总裁曹宸纲看来,在中国做项目,EQ比IQ用得多,而在国外也恰恰相反。而凯辉基金管理合伙人段兰春则提及,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避免把国内的这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过去。
每经记者 李蕾 每经实习记者 姚亚楠 每经编辑 肖芮冬
全球化与国际化日益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国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竞争中。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吸引和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三位。
在中外投资交流、碰撞越来越多的今天,中外投资还存在哪些差异?中国投资的国际化进程中还有哪些需要补课的方面?近日,在投中网、投中信息主办的“第13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多家国际知名PE负责人分享了不同的看法。
作为欧洲最大的PE之一,在璞米投资董事长、中国总裁曹宸纲看来,中国的小股权投资机会远多于并购机会,而国外并购项目体量要远大于小股权投资类的项目。“目前中国高速成长的产业非常多,所以很少有企业会卖空股权,但是在一个成熟的产业环境下,情况有很大差异。如果投资额较大,涉及到后续退出问题,肯定不会选择做小股东,这是最大的差别。”
其次,在曹宸纲看来,国外“拍卖”多、私下交易少,中国私下谈的生意则多、“拍卖”少。“谈到最后你基本会发觉,真正出价的时候友情未必和价钱划等号。有的人说得天花乱坠,最后出价钱可能出得很低。我认为未来拍卖将是趋势。”
此外,曹宸纲还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在中国做项目,EQ比IQ用得多,而在国外也恰恰相反。“在中国私下聊得更多,跟创业者谈判要琢磨透对方的心态,知道他要什么,给他想要的东西才会谈下去。而国外是拍卖,没什么感情好讲的,所以IQ比EQ多。”
过去几年中,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也有不少投资机构出海投资,但在凯辉基金管理合伙人段兰春看来,其实七八成左右的并购都是失败的。“一些企业在国外并购公司,即使控股比例达到20%、30%以上,依然拿不到谈判的机会,没有董事会的影响力。虽然做了很多尝试,但是无论是从文化还是影响力方面都没有达到既定的目的。”
段兰春认为造成一现象的原因首先在于高喊的全球化其实还是本土化,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避免把国内的这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过去。她举例称,曾经有一家国内上市公司想去德国并购一家公司,董事长带着二三十人的团队飞去开了一整天会,觉得自己长途跋涉非常有诚意,可是德国方面却反馈看不到诚意。“从德国公司的角度来说,你们过来第一没有阐明为什么要买我,第二也没有讲清楚并购后要怎样做,缺乏整体的考虑和布局,对公司未来战略毫无安排,更别提对管理层的后续安排和激励,所以他们不明白中国公司过来是在谈什么,这就是非常大的文化差异。”
其次,在段兰春看来,要真正融入国际市场,目标不能仅停留在投一个项目。“如何拿到世界一流投资人的钱,获得他们的认可,这是很重要的。并且要招募到当地真正优秀的人才,打造全球最优秀的团队。华为是全球化做得很好的公司,其打法是在每一个地方都能以当地的机制招到当地优秀的团队,熟悉当地的法规、政策,激励人才加入自己。我们在国际化上也要注意到这一点,包括国内的VC、PE。”
此外,段兰春认为,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适应国外监管方面,国内机构可能需要很大的调整。“国内的监管与美国、欧洲的监管要求和严格度是不一样的。而在投资论和方法方面,在欧洲,PE主流是用杠杆收购,这非常复杂,涉及到的知识和交易的设计以及和投行的关系,这些都是中国机构要学习的东西。”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伴随着中国投资的国际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摸索并积累经验,同时要更加开放地学习。尊重当地的文化和运营的制度,用真正当地主流的方法,去做当地最好的项目,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国际化的事情做到润物细无声。”段兰春表示。
更多创投新闻,请关注外光锥创投(微信ID:waiguangzhui)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