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谦表示,5G的使命是让移动通信从人的连接走向万物互联的新阶段,但也仅仅是开始。这条通信的“道路”修好以后,有没有“车”在上面跑,适不适合运输“货物”,还需要各行业的共同探索和试验。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刘艳美
李少谦 图片来源:吴林静 摄
在嗅觉最为敏锐的A股市场,5G概念火了将近一年。2019年一季度,5G商用芯片、概念终端相继问世,首个5G电话也被拨通,似乎一个万亿级产业正拉开序幕。
但国家“863计划”5G重大项目总体组成员、IEEE Fellow(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少谦浇来“冷水”。在近日成都举办的“创业天府 菁蓉汇·5G”专场活动上,李少谦强调再三:“5G不是一个可以让人立马切分的蛋糕,也不是立马可抱的金娃娃!”
“5G的使命是让移动通信从人的连接走向万物互联的新阶段,但也仅仅是开始。这条通信的‘道路’修好以后,有没有‘车’在上面跑,适不适合运输‘货物’,还需要各行业的共同探索和试验。”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李少谦表示,从“人”到“物”,第五代通信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变革是根本性的,按照目前国内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万物互联将在5G技术所统领的十年内逐步推进。
2011年,5G技术开始酝酿。这之后不久,李少谦担任了国家“863”计划第五代移动通信重大项目总体组成员,参与我国5G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工作。经过近十年时间,5G终于迎来商业化曙光。
为什么要做5G?李少谦将视线拉回到第一代移动通讯技术。1978年,移动通信系统在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四十年间,移动通信的发展形成了“十年换一代”的规律。
“移动通信这四十年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G、2G时代,通信从固定电话走向通信移动化、个人化;第二阶段是3G、4G时代,移动通信开始走向宽带化,1G到4G移动通信是实现人的移动互连。”李少谦“回归初心”时提到,经过前面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5G需要继续为人提供更大容量、更快速率的“增强宽带”,但更重要的是5G将承载信息社会的新使命——为万物互联做新通道。这是与前面4代技术最根本性的不同,是移动通信发展的新阶段。
李少谦表示,现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快,更确切地说“公众信息技术发展快”,得益于过去的移动通信技术是在完成人的连接,而我国恰好人口众多。国家工信部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7亿户。
但5G时代是人与物、物与物移动连接的时代。“未来需要把行业信息化做起来,形成高可靠低时延的物联和海量的机器连接,用移动通信技术打通物联网的最后一公里,才能促使社会进入更高层次,使行业提高生产力,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但李少谦又点破了现实:我国目前的行业信息化“还很差”。
所以,“5G是从个人互联走向万物互联的新阶段,但也仅仅是开始。”李少谦提到,万物互联的机遇实在是太广阔,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有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李少谦希望扭转社会的“误解”,5G正式商用,5G手机将“增强宽带”,为人们带来新的应用和新体验,但5G在万物互联应用上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抱到一个“金娃娃”,万物互联与行业应用的发展需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开拓,需要各行业的共同努力,“5G时代,物联应用将逐步推进”。
李少谦泼来的第二盆“冷水”是,目前中国在5G标准制定、专利贡献方面的排名前列,也并不意味着产业应用的成功。
“我们做通信技术的,就是修高速公路。”李少谦如此自比,“由于生产生活出现新的需求,已经修好的‘道路’太窄或者不通畅了,所以就要重新修筑新的‘道路’,目前即是5G”。
通信能做的,是修好路,搭好行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路修好了,在正式商用前还需要大量试验,一来要看有没有车在这条新路上开,二来要看这条新路适不适合运输货物。这里所谓的“车”或是“货物”,即指各行各业的需求。“而这些,仅靠通信‘修好道路’是没办法完成的。”李少谦呼吁业界共同探索,万物互联的应用才刚刚启步,5G要与行业信息化深度融合。
至于哪些行业能够在5G新路上优先试跑?在李少谦看来,行业能否“+5G”,与行业成熟度密切相关,需要行业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引入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行业更新换代,甚至行业发展模式转变,从而带来更大行业效益。
在行业应用这一层面,不得不注意到“城市”这一落脚点。去年底,三大运营商在全国选择了十余个大中城市作为“5G试点城市”。
试点,是每一代通信技术商用化的前期必备阶段。李少谦告诉记者,一方面,通过试点,测试和优化网络、覆盖等技术;另一方面,开始应用试点,让应用拓展与技术更新同步进行,进而探索新的应用模式、产生可供推广的应用示范。
其中的关键是选择典型意义的城市,从网络覆盖、应用场景、用户体验等方面“试点”,为5G全国规模化网络建设和应用打下良好基础。李少谦同时提到,信息产业是全球性产业,试点城市不能仅强调自身格局,“地方试点的核心依旧是发展应用,把优势产业与新的通信技术融合,做出能向全国、全世界推广的示范,这才算是成功”。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