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平安发布2018年年报。3月13日,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就中国平安去年如何抓住固收市场机遇、目前资产负债匹配状况、2019年市场前景等问题予以解答。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廖丹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随着投资资产规模的不断增长,管理资金的难度势必不断增加。作为2.79万亿投资资产的“掌舵人”,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3月13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就中国平安去年如何抓住固收市场机遇、目前资产负债匹配状况、2019年市场前景等问题予以解答。
陈德贤表示:“2018年平安继续增配国债等长久期低风险债券,固收类资产拉长了资产久期,目前的资产负债久期缺口为6.6年。”他指出,平安做资产负债匹配要考虑对净利润、偿付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平衡好精算、财务、投资、产品的多纬度需求。
陈德贤认为,未来利率可能还是维持偏低的水平,未来5年~10年资产回报率有可能会低于过去20年~30年。对于个股而言,陈德贤认为,股价上升的背后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企业盈利和风险溢价,企业盈利是支撑股价的持续性因素。
2018年,平安债券投资规模1.27万亿,占投资资产比重高达45.47%,较2017年的43.75%提升了1.72个百分点。“去年,我们投了很多的长债。”陈德贤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平安2018年继续增配国债、地方政府债等免税债券以及政策性金融债等长久期低风险债券。
2018年债券市场表现亮眼,对2.79万亿的险资“巨擘”而言,抓住债市上涨机遇并不容易,及时增配债券离不开对利率市场的准确判断。
陈德贤表示:“在国内市场长久期资产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进一步缩小资产负债久期缺口,优化资产负债匹配。”陈德贤透露,平安现在的负债久期是14.8年,资产久期8.2年,资产负债久期缺口为6.6年,比2017年的6.9年进一步收窄。
逆周期策略应对长期利率下滑
对于2019年险资投资的方向,陈德贤认为应当先认清楚“在哪里”,“去哪里“和“怎么去”的问题。
他分析称,从宏观层面而言,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债务问题的存在、财富的再分配,在长周期给宏观政策、企业盈利等方面带来挑战,未来5年~10年资产回报率有可能会低于过去20年~30年。陈德贤判断,未来利率可能还是维持偏低的水平。
陈德贤透露,虽然存在投资压力,但对于采取逆周期投资策略的平安而言,应对的招数主要有三个:
一方面,平安保持了较好的净利息收入,2018年平安录得净利息收入1276亿,较2017年增加54亿元,这其中包括债券、存款、非标产品的利息,和股票、基金、PE分红;
另一方面,对于股权投资尽可能采取权益法,以避免短期股价波动对利润表的影响;
第三,以国家政策方向为导向,配合平安本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再继续投资。
对于防范债务违约风险,平安通过企业名单制管理对存在潜在风险的公司债券进行事前监测,建立负面舆情快速响应机制。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的公司债券规模1620.40亿元,在可投资资产中占比5.8%。
2018年,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净投资收益率5.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陈德贤解释称,这主要受基金分红收入下降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平安是国内率先实施国际会计准则IFRS9的上市保险公司,受此影响,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大幅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波动加大,总投资收益率3.7%,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如果保险子公司执行修订前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法定财务报表数据计算,总投资收益率为5.2%。
陈德贤透露,受会计政策变动影响,公司持股的云南白药、碧桂园去年市值下跌,是总资产收益率短期波动的重要原因。但他还表示,由于公司去年并没有卖出股票,从长期来看,看好所持个股带来的长期回报,而今年相关个股浮盈有可能再体现在利润表中。
陈德贤表示,平安权益投资有几个原则,是找项目、找企业、和找人。筛选企业的四个维度是文化、战略、财务、团队,找人则是选择母基金等方式进行委外投资。
他还透露,目前平安的权益投资做委外的规模约为1000亿元。“有些企业我们看了差不多两年了也没动手。”在陈德贤看来,好的标的是不容找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京沪高铁正式启动A股上市工作,以平安为代表的险资成了最大赢家。作为中国铁投外最大的资本支持方,中国平安在该项目中获得了稳定的分红收益。2016年平安人寿即获得京沪高铁现金红利1400余万元,到2017年现金分红已经上升至1.98亿元。
陈德贤表示:“京沪高铁是平安的长期投资项目,我们会长期持有。”年报显示,京沪高铁2018年分红3.05亿元,以此计算,平安投资该项目累计分红超过5亿元。
陈德贤强调:“平安股票投资的策略是不追求做第一大股东,不做恶意收购,而是跟管理层充分沟通,配合发展,达到双赢局面,尽量用权益法入账平滑。”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