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刘艳美
每年全国“两会”,生态建设都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退耕还林是国家重点生态战略工程,增加了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特别是中高山区贫困群众收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公益村妇联主席毛珍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让她备受鼓舞。
作为一名来自四川省雅安市的基层代表,毛珍芳今年带来的建议可谓“沉甸甸”的——经过走访调研,她发现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陆续到期,农户“复耕意愿”与保护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冲突,她呼吁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纳入永久性补贴,进一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以她所在的石棉县为例,该县被称为“中国大熊猫放归之乡”,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后,石棉划定生态红线,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096.89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40.96%。1999年~2006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石棉县累计完成坡耕地还林10.3万亩、荒山荒坡造林12.3万亩,覆盖全县16个乡镇473个村民小组2.23万户,共7.82万人。
毛珍芳说,退耕还林政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十分明显。不仅森林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加速恢复,涵养水源能力持续增强,野生动物植物栖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还使得项目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更重要的是,退耕还林使农民群众直接受益,并且有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石棉县黄果柑、枇杷、核桃产业现已初具规模,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想象空间。
但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陆续到期,中高山地区农户难以从中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表现出的“复耕意愿”让毛珍芳感到担忧。
“一亩地每年补贴260元,假设一家有10亩地,一年就有2600元,我们乡最多的有一家退出30亩地。”毛珍芳告诉记者,补助政策此前已经实施两轮,每轮持续8年,尽管期间补助标准一直未增加,但这对贫困地区的家庭来说始终是一笔很重要的经济支撑。
为此,毛珍芳建议,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纳入长期补贴范围,补贴资金由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支持;切实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出台政策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促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群众转型发展。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