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任芷霓 陈鹏丽 邱德坤 每经编辑 贾运可
2月18日晚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终于发布。《纲要》分为十一个章节,涵盖了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发展目标等宏观部分,也确定了创新合作、基建体系、产业融合等微观方向。全文约2万7000字,事无巨细地对大湾区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数据显示,大湾区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
《纲要》提出,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纲要》一出,当即引起广泛热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火速采访多位专业人士,解读《纲要》的亮点与突破之处。
精准定位城市区域分工
《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究竟什么样的湾区称得上世界级湾区,需要什么条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下一步,怎么能让广东达到港澳一样的人均GDP水平、治理水平或者国际化水平,我觉得未来40年要非常努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
在他看来,如果广东的发展水平——包括现代化水平、法制化水平、市场化水平等达到港澳的水平,就是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原因非常简单,香港的经济自由度连续25年世界第一,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在货运方面已经长期世界第一。香港的营商环境世界第四,香港的投资环境非常开放。实际上香港很多的指标都是世界第一。什么叫世界第一?就是东京、纽约、伦敦统统做不过它,世界第一就是中国人加上好制度。粤港澳都是中国人,下一步怎么能在好的制度方面向高标准看齐(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张燕生认为,《纲要》对各个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定位非常精准。比如极点带动,实际上就是三个极点: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详细看,就是香港的金融和深圳的创新,广州的商贸和佛山的传统制造业,澳门的文化娱乐和珠海的绿色经济,确实可以形成三个非常不同的极点。
比如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实际上是凸显了香港“世界级的优势”。香港的金融、航运、贸易、航空枢纽属于世界级,整个大湾区规划,就是非常明确要巩固和提升香港这几方面的优势。
再比如深圳,它的国际科技创新优势非常明显。用一个指标衡量就是研发强度——深圳的研发强度是4.13%,香港的研发强度是0.76%,广州是2.5%。从创新角度来讲,香港和广州都没有办法跟深圳比;而7个重要节点城市,在制造业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且经济规模在那儿。
这正是珠三角地区的特点——差异化分工的特色非常明显,可以说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或者区域的差异化都没有粤港澳那么大。因此,强强联合的这种综合优势也非常凸显。“我认为《纲要》极大地尊重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差异化分工定位。”张燕生补充道。
政策详实程度超预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罗彦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十分关注。2月18日《纲要》发布后,罗彦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份规划的内容很多,但是有一些表述在以往的规划中也曾涉及到,他认为真正的亮点有五个。
第一个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意义。罗彦认为,《纲要》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新实践探索,港澳地区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是这个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二个是整个大湾区的发展方向,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管是产业还是社会领域,亦或者是其他相关合作领域,创新发展都是《纲要》中一个最主要的内容。”罗彦称。
第三个是宜居生活圈概念。在罗彦看来,宜居生活圈,实际上把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的人文、文化、休闲等各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增加了大湾区在宜居这个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个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些重点平台的建设。比如前海、南沙、横琴自由贸易区,以及以这三个重点平台为基础,涉及到的五六个其他城市,如江门的大广海湾,东莞的滨海湾地区,中山和南海等。这几个地方都是通过协同来发展,并且是重点战略平台。
第五个则是《纲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是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中心城市作为核心引擎,对于“京津冀”“长三角”来讲,目前都没有这样的表述,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确是一个多中心引擎带动的发展格局。
此外,《纲要》中还有一些超出罗彦预期的部分。例如,宜居生活圈涉及的政策非常详实。罗彦认为,这部分内容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现在才出台的主要原因。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在如何打破粤港澳三地在人员流动方面的制度瓶颈,在实现便捷就业、创业、养老等方面花了非常多的精力。
罗彦进一步分析指出:“《纲要》中还说明了粤港澳如何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的支撑地区,如何联合走出去的相关内容。包括对外联合投资,进行园区建设,如何把香港打造成‘一带一路’重要的金融投资平台。并且,《纲要》也拓展了香港的定位,明确了香港地区在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的作用以及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纲要》在如何进一步巩固香港的繁荣与稳定方面有非常多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我的预期,但也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
亮点突破在四个“度”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南是《纲要》的参与研讨者之一,他对这份《纲要》有着深刻的认识。2月18日晚,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纲要》有四大亮点和突破,体现在四个“度”上,即:温度、高度、广度和深度。
第一是温度。《纲要》是惠商与惠民的结合。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来,支持粤港澳地区合作的形式都是投资为主,是“惠商”。现在,国家支持不再局限于投资方面,《纲要》也对民众的优质生活圈、老百姓的生活等方面作了很大篇幅的介绍。其中,包括环境保护、低碳发展、宜居宜业等,这些都是跟优质生活有关系的,与“惠民”相关。“这就表明,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支持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和各个群体。从这个角度来讲看,这个规划对各个群体的人都是有温度的。”张光南说。
张光南表示,《纲要》的第二大亮点是高度。在他看来,过去的粤港澳合作是区域之间的合作或者是产业合作,而如今却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合作,所以是有高度的。
《纲要》的第三个亮点是广度。张光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这是因为这个纲要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还囊括社会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所以覆盖面是非常大的,十分全面。第四个亮点是有深度。这个深度是每一项发展都不再是概括性的、宏观性的内容。它会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些很具体的政策性、突破性的内容,为下一步的实施提供依据和方向。
张光南总结道,在他看来,《纲要》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粤港澳区域层面还是粤港澳市民层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既有教育,也有医疗,还有制造业等各个方面。如果对应到部委的话,应该说所有部委相关的管理部分都包括在里面。《纲要》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首先是从区域合作上升到了国家战略,融入了国家大局,助力国家发展,同时国家也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其次,纲要在粤港澳过去40多年的合作基础上,为三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带来了新的契机。因为随着合作的深入,一定会存在一些“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域之间的协调问题。《纲要》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比较容易实现这些方面的政策突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