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iPhone要“凉”了?苹果两个月来再次削减手机订单量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1-09 15:00

    在近20年来首次下调营收预期的一周后,苹果又被曝出正在削减未来三个月iPhone订单量的10%。据悉,上述iPhone产量削减要求是在1月2日苹果发布营收预警之前提出的。据知情人士表示,根据削减后的计划,今年1月~3月当季新款和老款iPhone的总体计划产量将从此前的4700万~4800万部降至4000万部~4300万部左右。与苹果2018年1月~3月的5221万部iPhone销量相比,目前的计划产量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0%以上。

    每经记者 蔡鼎    每经编辑 步静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在近20年来首次下调营收预期的一周后,苹果又被曝出正在削减未来三个月iPhone订单量的10%,这也表明苹果在今年将进一步遭受iPhone销量下滑的打击。知情人士对《日经亚洲评论》表示,苹果在2018年12月底曾要求供应商在2019年1月~3月当季减少新款iPhone的生产,这也是苹果两个月来第二次削减公司旗下旗舰产品iPhone的计划产量。

    据悉,上述iPhone产量削减要求是在1月2日苹果发布营收预警之前提出的。苹果在营收预警中表示,本财年最后三个月的营收将达到840亿美元左右,远远低于此前890亿美元~930亿美元的营收预期。由于投资者担心这将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一个迹象,苹果营收预警随后也引发了全球股市的抛售。

    目前计划产量同比减少20%以上

    知情人士表示,对未来产量的削减适用于所有新款iPhone——XS Max、XS和XR。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称,“每个供应商接到的削减程度都不同,且取决于他们提供的产品组合。”另一位知情人士则表示,根据削减后的计划,今年1月~3月当季新款和老款iPhone的总体计划产量将从此前的4700万~4800万部降至4000万部~4300万部左右。

    与苹果2018年1月~3月的5221万部iPhone销量相比,目前的计划产量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0%以上。但考虑到库存和实际需求的偏差,实际的削减幅度可能有所不同。苹果在最近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也表示,将会从2018年10月~12月当季停止披露iPhone产品的具体发货数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苹果当前遭遇的困境,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日渐成熟密不可分,并且还受到了美国市场的冲击。而苹果自身的麻烦还蔓延到了公司更广泛的供应链。在中国台湾领先的iPhone供应商中,手机相机镜头的供应商大立光电便是首家对苹果收入下调做出反应的供应商。在1月5日的例行月度披露中,大立光电表示,2018年12月公司的销售额同比大降了34%,环比也下降了20%。大立光电2018年12月的营收为32.2亿新台币(约合1.05亿美元),是2013年以来最差的12月销售业绩。

    iPhone的金属外壳供应商可成科技也在当地时间本周一(1月7日)表示,公司预计今年1月~3月的当季销量将较上年同期下滑。需要指出的是,可成科技2018年12月的营收也同比骤降了28%。

    “我们预计2018年年底的市场状况将持续到2019年,”可成科技在一份致投资者的声明中称,并表示未来市场情况“具有挑战性”,还将iPhone的需求前景描述为“高度不确定并具有波动性”。

    苹果供应商受不同程度波及 

    《日经亚洲评论》在去年11月初报道称,苹果已经告知公司的主要组装商鸿海精密,以及和硕联合科技(Pegatron)取消iPhone XR原定的增产计划,并提醒了规模较小的供应商纬创资通(Wistron),称不必为iPhone XR这款设备的生产提供缓冲。当时,iPhone XR已经上市销售超过一周时间。《日经亚洲评论》的上述报道发出后,包括凌云逻辑(Cirrus Logic)、AMS、科沃(Qorvo)和鲁门特姆(Lumentum)等苹果供应商均下调了2018年10月~12月当季的营收预期。

    但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美东时间1月8日在接受CNBC采访时却为iPhone XR的成功进行了辩护,但他同时承认称,苹果受到了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

    近期关于苹果营收预期下调的消息,也让苹果的股价出现大跌。2018年9月,苹果的市值曾突破1万亿美元,一度成为美国市值最高的公司。然而,苹果的股价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内已经累计下跌21%,进入熊市。如今市值已经被亚马逊、微软等公司超越。

    专家预计库克目前所面临的难题仍然不会改变。苹果的老牌竞争对手三星近日也表示,公司在中国的销售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中国的本土智能手机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太大,甚至正在将外国的手机制造商挤出中国市场,尤其是iPhone等价格过高的产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P2P平台倒了,借的钱不还会怎样?警方最新通报来了

    下一篇

    中国央行购买ETF可行性如何?从日本央行经验说起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