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潘婷 每经实习编辑 易启江 卢九安
▲东方IC图
一些网贷中介号称贩卖网贷“黑科技”的信息差为撸口子的借款人成功下款,是否真的是通过研究各平台放款条件得来的?平台对此究竟是否知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行了多方咨询后,了解到这些所谓的黑科技掌握者(他们自称“网贷中介”,其实就是寄生在网贷灰色地带的从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做着助贷机构的业务,但是其约定的8%~15%的手续费无疑是非常高的,远远超过正规助贷机构的手续费。更有甚者,直接派人去放款方面试风控,或者可能与平台风控部勾结,违规给借款人放款。
金融实践和规范经营之间的灰色地带
“这种就是一些助贷机构吧,很多银行尤其是城商行,都会跟这种(助贷机构)合作。”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网贷平台内部资深人员告诉记者。
“有一些打着‘网贷中介’名号的群体,研究各大小P2P平台的放贷标准,筛选出其中审核要求很低的平台,然后将平台推荐给借款人,从中收取高额的手续费,8~15个点手续费归自己,利息归平台,是否是行业的常态?”记者就此咨询了网贷资深人士,该名十分熟悉网贷平台内部操作流程的人士对记者表示,之前也有人找他合作,不过是正规的返利渠道,类似CPS,不是风控撸口子。
据该人士介绍,助贷业务是指助贷机构利用自身掌握的获客、风控及贷后管理优势,向资金方(包括网贷、小贷、银行等)推荐借款人,并获取相关服务费的业务,通过助贷机构可以缩短申请时间、提高通过率、快速获取贷款。然而,那些打着“网贷中介”名头的人群虽然看似在做助贷机构业务,但其实并不是正规“助贷机构”,而是专门薅网贷平台羊毛的一种存在。
上述网贷平台资深人士告诉记者,这类群体跟助贷机构的主要差别就是:助贷机构靠放款方的佣金为主要收入,而这些寄生在网贷暗缝中的中介,多了一头借款人的手续费。有借贷的需求,尤其是有次级的借款人,就会催生这种机构,“这是金融实践和规范经营之间的一片灰色地带”。
记者获悉,有一些机构直接派人去放款方面试风控,也就是装作借款人,按照平台的放款要求提供相关审核资料,之后去评估这家平台的放款条件是否严格,适合放款给哪些人士。
若诱惑足够大风控高层也可能渗透
记者注意到,至于一些网贷中介宣传给黑户放款的,一般就是撸平台的口子,与平台风控内部有勾结。上述网贷平台资深人士告诉升妹,“这很考验一个平台风控的内控水平”。
这种行为对于平台来讲是没有好处的,但是对个人有好处。该人士表示,此前与风控关于这个话题曾经有过讨论,“如果几个月赚几十万,这对于一些风控人员还是有点诱惑的”。严格来说,这属于风控人员内部管理的问题了,跟风控体系和逻辑关系不大。
对于平台来讲,是否给借款人放款,一般会过风控会,如果风控人员和外部勾结,给黑户或者次级借款人放款,只是内部在资料初审的时候放水或者伪造一些资料啥的蒙蔽管理层,如若真正能把风控的决策人都渗透了,那这个平台的问题就真挺大了。
不过,据上述人士了解,也存在被渗透挺高级别的网贷平台,那种大标,骗贷一单就是很大金额,“所以给的诱惑足够大,高层也能渗透”。
“如果放款公司的内部风控人员与外部勾结,违规对借款人进行放贷,并且收取中间费用,可能几个月就能挣几十万。放款公司想要追究风控人员的责任,难度大吗?”升妹就此咨询了律师。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志斌律师对升妹表示,这种情形下,公司工作人员涉嫌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网贷中介则涉嫌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根据《刑法》第163条、164条的规定,受贿一方金额巨大的,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行贿一方“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前文网贷资深人士也对升妹表示,对于员工的这种行为,一般会开除,有些还会追究法律责任,因为这是骗贷。至于追缴,估计很难,即使平台走法律途径,一般局外人也不容易知道,除非自爆家丑。
P2P爆雷现象主要看平台的风控逻辑
而近期频繁出现的P2P爆雷现象是否与这类网贷中介有关?网贷之家高级研究员张叶霞表示,这种所谓的“网贷中介”就是通过QQ群、微信群等网络渠道,发布各大P2P网贷平台的借款信息的助贷机构,这几年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其实助贷机构只是起到推荐的作用,只有借款人真正借款成功后,才可以拿到手续费;借款人能否借款成功,还是取决于平台的风控水平;但是由于助贷机构高额的手续费,再加上平台收取的利息费用,借款人的借款成本将大幅增加,确实容易引起借款人出现借新还旧、多头借贷的情况,借款人的逾期风险也较高,但结合近期的爆雷平台的特点来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作用不大。
前文网贷资深人士表示,金融的本质就是风险定价,一方面助贷机构收取了较高的手续费,另一方面借款人还要承担原有的利息。所以相对而言,借款人本身肯定就是更次级的借款人了,至于加剧平台出问题的可能性,倒不见得;主要还是看平台的风控逻辑,如果足够小额、分散,这种就类似现金贷了;其实从业务逻辑上来讲,风险没有太大问题,所以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