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三秦泰斗辞世,背影和往事……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2-19 17:06

    每经记者 高湘山    每经编辑 刘琳    


     

    吴三大先生走了。

    这位三秦大地上的书坛巨匠,于冬月十二日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先生本名吴培基。书香门第出身,少小聪慧,习字获于右任“大有出息,必成大器”点评;青年从戎,成为行伍中的“大笔杆子”,被彭老总点名——“要把这个娃娃兵培养成‘大兵书法家’”;中年时以学促写,终成一派,文坛巨擘贾平凹称其字“初看透森冷,久读有暖意。悬钟馗像驱鬼,挂三大字增勇”……

    古城碑王,吴三大是也。最为人知的,既是矗立于机场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八字,也是西安火车站门楼上的“西安”二字,还是电影《红高粱》《高山下的花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名题写……其字粗犷豪放、气势恢宏。

    “八荒一家”,吴三大是也。书法之外,既能诗可画精印,又编、演、唱加身,高山仰止。

    泰斗大家,吴三大是也。孜孜推行书法事业,数十年如一日;于诸多公益之事,尽显大德。

    西安南门附近有一文化街,名为书院门。

    明清两代时期,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便位于此街之上。近百年来,此处向来是西安文房四宝、古玩字画经销之地。

    街深处,曾有一吴姓人家,数辈居住于此,多有人才走出。宅门两侧,悬有康有为的“蒙恩厚赐”、于右任的“耕读传家”手书牌匾。

    于右任年轻时亦曾多次在此间驻足,求教学问、书法。

    1933年,吴家大院又添新丁,教师出身的吴启筠,为其子取名吴培基。

    因其祖父强调旧学,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培养。幼时的吴培基便日课两方字、跟随祖父以书代学,徜徉碑林,玩耍休憩间亦开启了自己与书法的一世之缘。

    待到八岁,一手好字已为人惊叹。于右任观其字,称赞有加,“这孩子将来一定大有出息,必成大器。”

     

    十岁有余,便开始给诸多老字号的店面书写牌匾……

    “聪明过人,荒唐有余”,长辈对吴培基的评价,成为他青年时期的最佳诠释。异想天开的活跃思维,不仅为其艺术创作灌输灵感,还为其成长历程探索出了新的意趣。

    1950年,十七岁的吴培基参军成了一名“娃娃兵”,此后又随军奔赴朝鲜,人生观及艺术观饱受锤炼。

    期间,因用草书书写口号标语,吴被贺龙“敲打”——字要写得让中国人看懂,书法要为部队服务,为“大兵”服务。后期,彭德怀亦注意到了这位部队里的“大笔杆子”,强调“这标语的字写得不错,一定要把这个娃娃培养成‘大兵书法家’。”

    而其“人民书法”的艺术观,也萌生于此时。多年以后,吴仍坚定一个信念,没有群众,艺术即不存在。

    能写、能编、能演、能唱,文艺行当的“十八般武艺”,吴三大均有涉猎,且多有精通。

    退役之后的吴三大,再次回到西安。开始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修习书法,无论做什么,他都能联想琢磨,悟出一番跟书法相关的妙法。

    天赋和勤奋的加持,使得他“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横空出世”。加上古道热肠的性子,每逢求字便挥毫泼墨的好口碑,古城内外,大街小巷,吴遒劲有力的书法迅速火了起来。

    大抵是“人民书法”艺术观的渗透,吴的字在磅礴气势的震撼之外,又带着普适性和接地气,乃至贾平凹曾发出感叹,“初看透森冷,久读有暖意。”

    有人调侃,当时西安文艺团体的门牌大都被吴“承包”,像京剧院,实验剧院,戏曲研究院,歌舞剧院,人民艺术剧院等等。

    于是,大到一个城市的牌面,像西安火车站、机场的门脸,小到街坊邻里的拟对子,写春联,吴三大用自己的一笔一划,潜移默化地推动着长安城的书法进程。

    时任西安电影制片厂的领导惜才,盛邀吴三大来西影任职。在那里,吴与张艺谋多有交集,张对吴的字尤为喜欢。

    从其拍摄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开始,到之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其片名均是吴所题。

    有人评价,吴苍凉大气的书法风格,某种程度上跟张艺谋影片风格不谋而合。

    后在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几十年里,吴三大又在文学创作上多有涉猎,经他之手的剧本亦是好评不断……

    按照他所说的,这叫以学促写,以写促学,兼收并蓄,相得益彰。

    “当代怪杰,八荒一家”的名号,迅速传遍三秦。

    数年前,已过耄耋之年的吴三大先生,曾告诉众人:“回顾一生,我唯一的爱好就是书法。做好人,写好字,把快乐带给身边的人,足矣。”

    贾平凹与吴三大先生交往颇深,观字察人,对后者不吝赞美,“三大的字少蕴籍,多尖锐,多堂皇,多清瘦,看得出他野莽出家,归修正果,归修了正果,又不规不矩。即富贵不如于右任,风流不类唐伯虎。他是正倾诉着灵魂的放达和放达中的艰辛,抒情着人生的奋斗和奋斗后的淡泊。我抽象的欣赏书品,这样的心志认识时代的真实,也就太可爱了,这样真实的为时代。”

    一位网友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当时和朋友去工作室的时候,老人家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女子喝醪糟不?’”听者无不莞尔。

    乃至于其“三大”之名,亦是老人随性之作——友人戏称其头大(一说是嗓门大)、口大、臀大,为三大。先生不以为然,干脆自改为“吴三大”。

    只是,这位分享快乐给大家的可爱老人,已经走了。

    惊闻吴三大先生离去,石瑞芳一时有些难以接受。

    她的父亲石宪章与吴三大两位先生,并称“长安二杰”。“两个人也是志趣相投,心胸开阔。我父亲在西安写了很多榜书,包括现在的钟楼饭店,过去的解放百货大厦等。后来吴老师也开始做这个,两个人各占半壁江山。”

    据石瑞芳的回忆,两位书法家为了陕西书法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基层、文联、宣传等部门跑了个遍,奔走疾呼,使得中国书协对陕西书法事业加以重视。

    “像吴老师他们这些前辈,真的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特别是在为人处世上,从来不讲究任何东西,我写了一幅字你要给我多少钱,而是服务社会的一种观念,在书法技艺上又非常严谨,做人做事很有艺德,都是我们后生值得学习的榜样。”

    先生仙逝,今日三秦无处不悲。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汤臣倍健放量大跌,五机构席位合计卖出近3亿元

    下一篇

    三秦泰斗辞世,背影和往事……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