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431亿元,同比下降0.8%,也是今年以来财政支出首次出现同比下滑的情况。对此财政部表示,本月地方支出增幅较低,主要是部分地区存在前期加快支出进度或部分支出错月因素。
每经记者 张钟尹 每经编辑 陈旭
12月13日,财政部公布11月财政收支情况。同10月情况相似,11月财政收入延续下降趋势;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则在年内首次出现下滑。
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75亿元,同比下降5.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431亿元,同比下降0.8%。
值得关注的是,10月实施的个税改革减税效应显著,11月份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17.3%。此外,国内增值税当月同比下降1.2%。
而从其他主要税种来看,前11月累计关税同比下降1.5%;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下降10.4%。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75亿元,同比下降5.4%。其中,税收收入8051亿元,同比下降8.3%;非税收入2724亿元,同比增长4.5%。
中泰证券宏观分析师杨畅向记者表示,从收入看,在税收加强征管的背景下,11月税收收入增速继续回落,一方面表明减税效果逐步体现;另一方面或许也反映出经济增速回落开始向税收端传导。
数据显示,1~11月个人所得税12987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11月份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17.3%。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前10月,个人所得税累计征收12287亿元,同比增长19.9%。其中,10月份个人所得税增幅虽然比9月回落了13.8个百分点,但同比仍增长7%。而到了11月,该增幅已经由正转负,说明个税改革已经发挥明显的效力。
个人所得税改革从10月开始实施,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改革实施首月,全国个人所得税减税316亿元,有6000多万税改前的纳税人不再缴纳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
此外,11月份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1.2%,不过,这一降幅与10月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2.8%相比收窄了1.6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向记者表示,近期增值税同比增速持续降低有减税的因素。不管是名义税率降低还是抵扣认定拓宽,前期的制度安排正在逐步惠及企业。这是减税降费的体现,当前政策层面透露出未来将有更大规模的减税力度,其中增值税也还有下降空间。
税务总局数据显示,自5月1日增值税改革三项减税举措实施以来,前10个月增值税减税2980亿元,其中增值税税率下降减税1794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共计1148亿元,统一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减税38亿元。
在减税效应的作用下,今年税收增幅体现了明显的“前高后低”特点。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税)比上年同期增长9.5%,其中,前4个月增长16.8%,5~11月增幅回落到4.7%,比前4个月低12.1个百分点。
财政部数据显示,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49001亿元,同比增长9.5%;非税收入23332亿元,同比下降9.1%。
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431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804亿元,同比增长12.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627亿元,同比下降3.2%。
财政部分析称,本月地方支出增幅较低,主要是部分地区存在前期加快支出进度或部分支出错月因素。
记者注意到,11月也是今年首次出现财政支出同比下滑的情况。对此,何代欣分析称,原因主要在于,从2015年新预算法颁布后,近年来加快财政资金拨付,从去年开始,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况已有所缓解。此外,今年加强了对预算绩效的考核管理,有利于掌握支出的部门尽快执行预算。
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1751亿元,同比增长6.8%,完成年初预算的91.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8104亿元,同比增长9.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3647亿元,同比增长6.3%。
从1~11月累计数据来看,支出增长较快的有:科学技术支出6730亿元,同比增长15.3%;农林水支出16842亿元,同比增长10.7%。
对此何代欣分析认为,科学技术和农林水支出这些以项目推进的支出类别,近期支出增速较大。不过只要在预算之内,并且保证按计划合规、合理,也属于正常情况。未来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在年度内的均匀执行,依然是值得研究并落实的内容。
临近年关,对于明年的财政政策走向,何代欣表示,积极财政政策还会继续,明年经济增长与转型目标离不开财政的努力,减税降费刺激经济的效应会进一步显现。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应该包括支出结构的优化,切实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还应体现在“少花钱,多办事”,这要求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互动的全面改革,需分别从这三方面着手,并加强三方改革互动。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也事关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