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天茂集团于发布公告称,11月26日,各售股人同时与AXA安盛集团在上海签订了《安盛天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股份出售和购买协议》;各售股人将合计持有的安盛天平财险50%股份同时出售给安盛。出售完成后,安盛将持有安盛天平100%股权。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实习编辑 卢九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导语:
26日,天茂集团于发布公告称,11月26日,各售股人同时与AXA安盛集团(以下简称“安盛”)在上海签订了《安盛天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股份出售和购买协议》(以下简称《购买协议》);各售股人将合计持有的安盛天平财险(以下简称“安盛天平”)50%股份同时出售给安盛。出售完成后,安盛将持有安盛天平100%股权。
按照《购买协议》的约定,本次交易通过股权转让和安盛天平的减资进行。交易总对价46亿元人民币。安盛计划通过安盛天平的减资以及现金支付方式完成上述收购。上述股权买卖和减资均需经银保监会批准执行。
安盛于法国当地时间26日下午5:45(北京时间27日凌晨1时)左右宣布了上述消息,称此次收购将加快其在中国的发展。
变身外资财险公司后,安盛天平发展方向值得关注。安盛中国首席执行官、安盛天平执行主席(拟任)兼临时首席执行官Xavier Veyry表示:“此次交易为我们和中国客户带来了变革的机会,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实现‘从赔付者转变为合作伙伴’的愿景。我们将利用并强化目前庞大的产品组合,通过我们在全球广泛的业务分布以及国际专长,使我们的业务线和分销网络多元化,从而为中国客户带来更大的价值。”
最新消息显示,持有安盛天平50%股权的最大单一股东安盛集团,已就股权收购事宜与天茂集团(刘益谦旗下上市公司)等安盛天平中方股东达成协议,将接收后者持有的全部股权。此次股权交易金额总计达到46亿元人民币(5.84亿欧元)。其中15亿(1.9亿欧元)将通过安盛天平的资本减少来回购目前国内股东的股份。
根据天茂集团公告,按照《购买协议》的约定价格,天茂集团将持有的安盛天平7828.41万股全部转让给安盛,转让总金额约为85109.9万元,每股转让价格约为10.87元/股。截止公告日,天茂集团持有安盛天平的持股成本为22783.3万元,预计将实现投资收益约62326.6万元。
此前有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双方股东合资合作至今已有五年,除了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安盛天平的经营数据不佳也反映了中外方股东不同的理念和经营方法的冲突,在此情况下双方股东寻求解决方案,一方退出不失为最简单的一种方式。”
对于此次股权交易,天茂集团实际控制人刘益谦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次签约是中外方股东意愿的反映;从外资角度来说,安盛希望有个完全独资的平台。安盛天平本身在财险公司中是做得比较好的,网点布局比较全,安盛也对公司比较熟悉。(此前)合作过程中,安盛天平的股权比例为50对50,这种方式在决策效率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从公司长期角度来说,(此次交易)对安盛天平未来发展可能更好。从中方股东角度来说,特别是从天茂集团来说,今后还是要聚焦寿险,关注怎么样把寿险做好做大。
安盛天平注册资本为8.46亿元,由2004年设立的原天平车险与安盛集团在华全资财产险子公司合并而设立,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大的外资财险公司。
股权结构显示,大股东安盛集团(由旗下安盛保险直接持有安盛天平股权)持股50%,上海益科创业、海南华阁实业、天茂集团、海南陆达科技和上海日兴康生物5家公司——持股比例分别是14.89%、10.1%、9.25%、8.31%和7.44%。据了解,在此次股权交易中,此次出清股权的就是这五家公司。
天平车险成立于2004年12月,为“国内首家专业车险公司”,“法人股大王”的刘益谦是当时天平车险第一大股东天茂集团的实际控制人。2007年-2009年,该公司连续三年盈利并准备上市,但此后上市计划折戟,改走引入战略投资者之路。
2014年2月,安盛集团正式对外宣布完成对天平车险50%的股权收购。安盛最初以19亿人民币(约2.4亿欧元)收购了天平33%的股份,随后考虑到将来业务发展的需要又增加了20亿人民币(约2.51亿欧元)的资本投入。
从中资公司转向合资公司后,在“结合国际先进保险管理技术,发挥本土实践经验”的愿景下,安盛天平计划向“互联网直销车险”转型。不过,从合资公司实际经营表现来看,此后的保费增长出现明显放缓态势,盈利能力也难以保持稳定。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安盛天平2014年-2017年分别实现保费数据66.17亿元、71.65亿元、79.71亿元、79.46亿元。到了2018年1-9月,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44.63亿元,同比下降了25%。2017年公司由盈转为亏损,亏损2084.62万元。
据悉,该笔交易完成后,将是今年中国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后,外资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最大一笔股权投资。以交易总额来看,安盛先后以85亿元拿下安盛天平100%股权。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