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外交官生涯,潘立文见证了两国合作的爆发式扩大,而曾参与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工作的他,特别能感受到两国在创新领域的契合度。“我的工作重点,就是找到两国创新合作在西南地区的落脚点。”潘立文说。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以色列驻成都新任总领事潘立文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弃非 摄
2006年,大学刚毕业的潘立文作为背包客第一次来到成都,骑摩托环城、尝各色美食,这座城市的温暖和美好,让他情之所至,对当时的女友说出求婚的誓言。
十多年后,再次回到成都的潘立文即将迎来第4个孩子,身上的重任也多了一重——两周前,履新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的他,看到这座城市十多年间的迅速发展变化,也感受到推动两地合作的巨大可能性。
近十年外交官生涯,潘立文的工作重点几乎都与中国相关。他见证了两国合作的爆发式扩大,而曾参与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JCIC)的工作,他特别能感受到两国在创新领域的契合度。“现在,到以色列的投资有1/4都来自中国。”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创新合作正以更多形式在两国落地。”
就在上月,JCIC在耶路撒冷举办第四届年度会议,两国签署《中以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8-2021)》,8项关于科技、生命科学、创新、数字健康和农业的协议得以签署。潘立文指出:“我的工作重点,就是找到两国创新合作在西南地区的落脚点。”
去年,中以两国宣布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一年多来,各种关于创新的机制与平台纷纷建立,两国在区域层面的创新合作也进一步升温。
潘立文注意到,政府间的合作平台正在推动中以两国在创新领域加速发展。其中,近期最受瞩目的正是在JCIC第四次年度会议上新签署的《中以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8-2021)》。这是两国2015年合作计划后的升级版本。
事实上,中以创新合作正显现出多元化面貌。除传统投资、并购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以色列建立科研中心,在潘立文看来,这说明两国合作的信任度正在提升,并谋求针对长远利益的合作。
“中以关系建立在创新之上,是因为在此领域,中以两国具有很高契合度。”在潘立文看来,他此次履新的“工作重点”,也是依据最新的一系列创新合作框架,寻找“以色列科技与西部在农业、水、卫生和教育等方面需求的匹配之处”。
而短短两周时间,他就发现了四川与以色列在医疗健康与高科技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他将医疗健康视为两地合作的关键领域。“不久前,四川卫计委(现四川卫健委)与以色列最大的医疗保健服务集团克拉利特签署合作协议,会有更多医生赴以交流。同时,我们将在一年内举办两场医疗研讨会,让以色列医生和医疗设备到中国来。运用心灵疗法帮助患者克服疾病的‘医疗小丑’项目也将继续推进。”他说。
据潘立文介绍,明年在以色列举办的医疗领域的国际博览会,也将会有从四川出发的医疗团队参加。
他还注意到,数字医疗正在成为中以两国医疗合作的新方向。事实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正在成为医疗发展的新跑道,而以色列在电子病历、医疗大数据以及AI医疗影像技术等领域均已率先展开探索。潘立文希望,这些来自以色列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也能够在四川找到合作可能。
事实上,创新合作升温只是中以关系不断向好的一个方面。据潘立文介绍,中国是以色列在外交关系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在中国设立领事机构数量、派遣外交官数量仅次于美国;中国也是以色列仅次于美欧的第三大合作伙伴;同时,以色列还向中国开放了十年多次往返签证。在他看来,现在正是中以合作的“巅峰时期”。
今年5月,中以自贸区已进行第四轮谈判,据分析,自贸区建成后,将使双方现有贸易额翻一番,以色列对华高科技商品出口以及对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都将迎来重要发展机会。
“我来成都也是最好的时机。”潘立文显得踌躇满志。
回忆起2010年他刚就任以色列驻华大使馆新闻发言人时,他告诉记者,当时,一年内中国赴以游客仅2万人次,到去年,该数字已经达到12万人次,增长至原来的6倍;而与此相匹配的是,当时两地间直飞航班一周仅3班,到现在已达到30班。
而今年8月开通的成都至特拉维夫直飞航线,则为西南地区赴以游客增长提供了可能。“中国出境游人数每年都大幅增长,成都是排名靠前的城市,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成都人去以色列旅游。”潘立文说。
他不断向记者重复“百闻不如一见”。他举了一个例子,在中国搭计程车,司机只要知道他是以色列人,就会直夸他“一定很聪明”。与此类似,许多人对以色列有着各种刻板印象,要实地看过,才会对以色列有完整认识。
“尽管以色列很小,但有沙漠、有海岸、有雪山、有湖泊,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潘立文说,“我希望有更多来自成都的游客去以色列,因为他们才是最好的宣传大使。”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