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宏大叙事,到现在的多元生态,音乐进步也反映着社会文化进步。”在中国唱片集团公司总经理樊国宾看来,从音乐角度能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
每经记者 谢孟欢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活动主办方提供
“中国音乐产业既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又是时代声音的刻录者。”关注音乐产业多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文彤如是评价。
11月5日,“2018中国音乐产业发展峰会”在成都拉开帷幕,吸引全国乃至全球1200位音乐艺术界大咖齐聚,在回顾音乐产业40年历程基础上,共话音乐产业未来。
“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宏大叙事,到现在的多元生态,音乐进步也反映着社会文化进步。”在中国唱片集团公司总经理樊国宾看来,从音乐角度能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
从1979年中国第一盘立体声磁带面世,到1987年第一条CD生产线上线,再到现如今各大音乐平台数字音乐风生水起……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充分印证着时代特点。
正如樊国宾的亲身经历:上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全民对音乐艺术十分热衷,对于现代化道路充满期待,“在那个年代,可能一首歌的出现,第二天就开始全民传唱。”对于音乐的这一时代印记,樊国宾至今仍印象深刻。
时代变化也带来音乐产业的改变。
随着版权环境优化,音乐产业与新技术、新模式跨界融合,产业的分工优化、内容的生产升级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速度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对此,樊国宾表示,“这改变了音乐生产机制和消费模式”,他分析,流媒体的出现,带来了音乐人口的扩大,刺激了音乐消费。中国音乐用自己的发展,提升着全球音乐的能量。
“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宏大叙事,到现在的多元生态,音乐的进步也反映着社会文化进步。”樊国宾认为,音乐能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
为纪念中国音乐产业走过的40年,峰会开幕式现场,《我们的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978-2018)歌曲特辑》纪念版黑胶唱片同时发布,《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耳熟能详的歌曲被一一记录。
40年,音乐产业进入发展新时代,随着互联网发展、数字化引领,“流媒体”的兴起也让音乐艺术传播更加便捷,流行音乐流速、风格更加多元。
在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炬看来,音乐载体的转变,为音乐产业带来了颠覆性变化,“传统时代,音乐产业是实体营销,以唱片销售量论音乐好坏,现在,在音乐平台上,歌手将直接面对消费者”。
在此基础上,城市发展音乐产业也有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等城市先后获批成立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便是城市“发力”音乐产业的典型案例。
“城市发展音乐产业,一方面,类似东郊记忆的音乐聚集区很有效果,另一方面,挖掘地方特色并创新更为重要。”王炬表示,音乐产业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当前,成都正积极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对于成都未来音乐产业的发展,王炬也提出建议。“成都的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是建设得最好的、最有规模的,一定要将民族音乐的特色融入。”王炬强调,民族音乐是成都、四川最好的音乐资源,未来的发展要和现代元素融合创新。他举例说,音乐剧《蜀女卓文君》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里面有川剧等元素和新音乐形式的结合,这是值得鼓励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为成都音乐产业发展助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