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从南京600年历史澡堂看城市的国际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1-02 19:38

    10月29日,南京市长蓝绍敏现身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型全球城市国际研讨会。作为主旨演讲的嘉宾之一,蓝绍敏准备了近半小时的演讲,从历史上南京的国际交往,一路谈到目前南京的国际化战略。

    每经记者 朱玫洁    每经编辑 杨欢

    每经记者 朱玫洁 摄

    “这是南京一座600年前的澡堂。”

    10月29日,南京市长蓝绍敏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型全球城市国际研讨会上,向嘉宾展示南京的这座古迹。台下坐着的是来自国内外的,研究城市竞争力的顶级大咖。

    咖位有多大,随便举两个例子感受一下: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彼得•泰勒,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

    还有全球顶级城市评级机构代表,包括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起人及副主任、科尔尼公司《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发起人、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GUCP)主席……

    这个会议举行的契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一年一度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作为举办地,南京的国际化发展自然也备受关注。

    问题是,在如此高规格的场合,一个谋求城市国际化发展的主政者,却选择向参会学者们展示一个600年前的澡堂,这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国际化的窗口期


    图为蓝绍敏 会议主办方供图

    实际上,这是座“国际化”澡堂。

    600年前,前往南京报恩寺的各国使节都需要在此沐浴净身。“它见证的是南京的对外交往历史” 市长蓝绍敏如是说。

    对于这个国际型会议,南京显得相当重视。作为主旨演讲的嘉宾之一,蓝绍敏准备了近半小时的演讲,从历史上南京的国际交往,一路谈到目前南京的国际化战略。

    同时,在南京的支持下,今年的会议从一天延长到了两天,各位学者做主题讨论的时间也从5分钟延长到半小时。参与研讨的顶级学者们,也对南京城市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贡献智力资源。

    种种细节,既可以看出南京的慷慨,也让人感受得到南京想要国际化的迫切。

    用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的话来说,“南京正处于加速国际化的重要窗口期。”

    2018年已经进入倒计时,盘点今年南京关于国际化的动作,可以说颇有看点:

    1月,推出《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作为指导性总则。

    3月,组建专人负责国际化推进——成立“城市国际化推进办公室”。

    同月,组织“加快推进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在宁外籍人士交流座谈会”,邀请外籍企业家、白领、留学生等,畅谈自己在宁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体会,以及对南京城市国际化的想法。

    紧接着,南京市各区悉数成立区国际化推进办,还有的区县出台了区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

    今年8月,南京市考察团还去了青岛西海岸新区考察交流城市国际化工作。

    一路下来,南京在推进国际化方面,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区县,再到城市交流和举行高端会议,不可不谓“用力”。

    为什么要国际化?

    当前,提出国际化的城市并非只有南京一个。

    且不说北上广深,新一线的杭州、成都、重庆、武汉也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问题是,什么样的城市有高度国际化、或者成为世界城市的基础?

    大众的观点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1. 拥有国际政治影响力:比如北京、华盛顿。

    2. 拥有极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比如深圳、硅谷。

    3. 拥有对要素进行定价的能力——金融中心:比如纽约、伦敦、上海。

    严格的说,不是所有城市都有成为国际化城市的可能。比如南京,当它还在为首位度苦苦挣扎的时候,影响世界该从何谈起?

    有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有一个方法让城市至少在某一方面拥有国际影响力——努力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中成为重要的一环,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确实,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少有高精尖的产品能由一个国家独立完成,也少有城市能独立于全球产业链而存在。恰如今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主题所表达的,全球产业链正在改变和塑造城市。

    这其实很好理解,城市在全球产业链地位的攀升,进一步促进优质要素向城市的集聚,有利于产业的规模扩大,进行结构升级。反过来,如果城市不能很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就将面临生产要素被其他城市虹吸,没有产业立足,便走向衰微。

    会场上,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研究部长、教授戴二彪分享说,“从人口流动等数据来看,日本的东京和大阪也在这场分工中,走向了分化。而今年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也显示,中国的东部沿海城市,与东北三省也面临着分化。”

    一切都关乎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调整打破了各国的产业体系,同时又使全球城市发生重要的重构。这也是包括南京在内,许多中国城市都提出要走国际化路线的原因。“国际化”不仅是一个“洋气”的口号,其背后是深刻的全球产业分工逻辑。

    正如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所提醒的,基于现在工业4.0时代,一定要找出城市的支柱产业,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

    “这需要非常科学地规划,并非拍脑袋就能想出来。中国城市产业雷同,有高度同质化的现象,每个城市或者每个园区都有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材料,这样的竞争发展定位以后能不能起来,这是很难说的,找到自己的地位很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雪松也从另一个角度谈到,建议城市不要去补贴具体行业(尤其不能补贴落后产能和行业)。“产业政策从扶持特定产业转向扶持特定功能,比如说在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等方面,都可以实施产业政策。”

    一些必要元素

    当然,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一定地位,不仅是产业定位的问题,还涉及到城市的人才储备、营商环境、城市文化与宜居、技术创新等等。

    城叔这次参会,不少学者对其中的实际问题展开了探讨,城叔梳理了部分,分主题呈现在下文中。

    1.营商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雪松:

    我们现在改革开放40周年要扩大开放,我们要扩大什么开放?我觉得对于金融自由化需要慎重,但是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应该大幅度的放宽。

    在国企改革,塑造民营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方面,对改革要采取中性原则,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

    要促进民企发展。民企越多,经济越活跃,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越容易吸引到外资。

    2.人才培养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

    国际上这些高端人才、跨国企业,在亚洲首选为什么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而不是东京、首尔、中国台北?一个关键点就是语言问题。

    一个城市除了技术人才之外,管理人才也同样重要,这两者密不可分。有的城市对管理人才的引进可能有一点忽视。

    3.城市文旅与文化品牌: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院长徐康宁:

    促进更多有关南京的出版物走向世界,在世界更多地方举办“南京周”、或者“南京日”。纽约、巴黎都办过“南京周”,但在那种大都市(城市周)办太多了,很快就被淹没。应该鼓励选择更多的地方举办。

    要力争办一份有国际水准的英文报纸。上海有四份英文报纸,深圳也有英文报纸,上海、深圳国际化程度高于这方面也有关系。

    戴德梁行大中华去战略发展顾问部高级董事容亚当:

    打造国际文旅名城,南京这样的城市基础很好,不需要新建,但可以将已有的旅游景点提升,给游客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例如去南京中山陵,大家买了门票,喝杯咖啡,拍个照片就走了。但是去杭州西湖完全不一样。不用门票,游客很放松的在西湖区域待半天、一天,吃饭,聊天,住精品酒店,那里完完全全变成世界知名一个旅游地点。

    4.城市群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

    城市发展现在不是单个的发展,南京作为一个省会城市需要考虑自己在这个城市群的发展中、在区域发展中自己需要做的事。

    我们尤其要重视城市群的发展,以带动整个经济在现在的这个转型升级中能够平稳的过渡,能够应对国际上的任何风浪。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铁路12306网站即将改版,增加扫码登陆

    下一篇

    “黑公关”事件后,6款车型同天上市抢C位!安聪慧:窝里斗没有前途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