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自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调查显示,外国人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的是元素,饮食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医药、武术、自然风光等等,“成都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官远星
建筑只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世界名城,除了本身的商业繁荣和经济活力外,其历史文化、旅游名胜是感召人们纷至沓来的最大魅力与动力。
成都亦然,从蓉城到锦官城,从“扬一益二”到天府之国,从历史文化名城到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之所以能愈加名扬天下,跟其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不无关系。
成都在此前召开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提出,要把成都建成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把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三城三都”作为重要抓手,推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10月30日,为什么是成都——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研究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与会专家提到:“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当下可为,未来可期。”
成都文化定位,离不开中国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城市的底蕴与气质,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核,更是一个城市收获美誉的持续魅力。
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这座城市的文化应该如何定位?要以什么样的身份和姿态进入世界文化体系?
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看来,成都的文化战略离不开中国文化。傅才武认为:“国外的人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城市的时候,一定是基于中华文化的背景。我们如何认识西方,西方也在如何认识我们,这是文化以差异性构建的跨文化传播的镜像功能。”
傅才武说:“中华文化的底色是我们每一个城市,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都不可超越的。”
傅才武提到一位土耳其的教授,在一次世界城市研讨会上,教授展示了三张图片,里面是土耳其学生写下的中国元素——龙、万里长城、宫灯、中国的建筑、美女、熊猫等等。所以当这位教授带着学生来中国访问的时候,选址从北京、上海扩大到杭州、西安、成都。
根植5000年的中华文化,不仅构筑了民族的共同意识,也建构了我们自身的形象。一份来自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调查显示,外国人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的是元素,饮食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医药、武术、自然风光等等,“成都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傅才武说道。
去中心化传播,“熊猫”元素助力成都
“人们在体验,人们在生产,人们在连接,人们在传播。”中山大学传播和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表示,“每一个个体都是城市传播的行动主体,它不像过去那样有序,随时随地在进行文化生产,但恰恰是这样,形成了一种体验性或者是去中心化的传播态势。”
张志安总结,随着传播的演变,城市的传播已经有了新的实践和形态。
首先,城市传播是随时随地的一种内容生产和关系的连接,它不再只是由少数的寡头,或者只是由政府所进行的一种传播,或者媒体所进行的传播。
其次,城市传播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形象认知和建构。它已经变成大家在体验当中的共同建构,包括对记忆、对文化本身的理解和阐释。
第三,今天的城市传播是视觉化的,是最直击人心的,所以其中一定要体现对城市文化的一种认同。“比如短视频,以视觉化的形态,直接完成了城市文化生活的一种表现。”张志安提到,所以现在中国有3个抖音之城,西安、重庆和成都。
观察成都的城市传播,张志安教授总结:“成都传播的热点效应非常明显,国际视野在提升。”
张志安同样以熊猫为例,他认为成都把熊猫的故事讲成了中国的故事,讲成了成都的故事。这些特定的现象、特定的事件、特定的元素,给了成都的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特别大的贡献。
“熊猫”这个元素,已经成了成都寻找本地文化与中国文化、跟全球文化结合的核心节点。在张志安看来,关于这个“节点”的成功讲述,对成都文化的全球传播,非常有帮助。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