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德国一位摄影师在日本东京,将镜头对准了这座城市的交通。“通勤地狱”的情景,将不少人的记忆拉回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企业高度集中、大量人口聚集,以及交通拥堵等,一度曾是东京的“噩梦”。
随着副中心城市战略、向周边地区转移部分城市功能等多种手段的施行,东京成为世界城市治理的一个样本,“大而有序”的状态持续了多年,不过在城市人口突破千万之后,这个临界点愈发脆弱……
东京并非孤例。多元化的构成亦给传统发展理念带来了挑战——无论是物理空间的承载、满足人们对品质的需求,亦或是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紧迫性。
历史上从未有哪个时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如此紧密相关。这也决定了面对上述世界级难题,没有一个国家和城市能够置身事外。日本、美国、新加坡如此,中国亦如此。
而寻求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的使命,则在国家层面的多方考量之下,赋予给了西咸新区。最近,随着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的召开,在深耕五年之后,这个新区终于“亮剑”——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探索上,他们要做那个举旗者。而从其向外界展现的成绩来看,确实有着足够的底气。
城市发展的时代之困
日本只是一个缩影。
经历了农耕时代、工业革命时代之后,信息时代的来临,让城市的进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深度。
网络的便捷、通信工具的发达、交通的便利以及城市群间的集聚联动,物理空间的突破,让此前那种“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规划与理念难以适应。
而过于单一的规划发展理念,面对着愈发丰富和复杂的城市形态而言,以及关于对人的重新定位,更显捉襟见肘。
而人口、住房、就业、交通、资源、环境等与城市承载力之间矛盾,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旦出现失衡与无序,资源的浪费、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的提高,都与城市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固有的城市发展理念与模式,显然难以为继。寻求更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方式,成为时代之问,同时亦给各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对城市发展的诸多考量,我国历来就很重视。“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以及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论述,为协调城市发展与“并发症”修正了基调。
综合目标的确定让城市的发展以人为中心,较之前更具温度。具体操作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向经济指标之外的数据进行发力。
如东京构建的“中心区—副中心—周边新城—邻县中心”的多中心、多圈层、均衡化、宜居低碳的城市群格局。当然,还有特设的“推乘客专员”职业——负责上下班高峰期将乘客往车厢里推一把……
再如纽约、伦敦这些城市,也一度饱受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困扰。而全世界一个共同的认知,城市发展方式需要更加智慧、更加科技。
大国之选赋予时代使命
按照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中国已进入高速城镇化中后期,80%的经济总量来自城市,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未来这个数字则将超过70%。
中国不仅拥有可比肩发达国家的城市数量,还拥有不逊色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国际知名大都会规模的城市。如此体量与规模,寻求一种更加符合国情、更适宜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式,尤显重要。
诸如,19个国家级新区的陆续批复,在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承担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同时,国家级新区在经济、文化、产业、城市发展方式上,皆承担着探路者的功能。
不过各有侧重。像浦东新区设立之初,大环境是全国正保持高位的经济增长速度。浦东既承担着引领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使命,同时亦享受着经济腾飞的红利。
2013年,随着“新常态”概念的提出,之前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开始转向创新驱动。这之后获批的国家级新区,亦逐渐转向内地,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上开始发力。
譬如,西咸新区就是一个典型。得益于明显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科技实力、深厚的历史文化、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新区灵活的运行机制等诸多优势,西咸新区在国家层面的多方考量下,成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而其使命亦相当明晰,肩负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历史使命,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
对西咸所承担的独特使命,国内乃至国际都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举旗者”西咸的破局答卷
事实上,有一个国家级新区与西咸新区有着颇多相似之处。
2017年4月,雄安新区在燕赵大地横空出世。
背景是,当时北京市人口已达2100多万,接近2020年2300万的人口调控目标,由此带来了交通拥堵、资源超负荷等诸多问题。
于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任务便落在了雄安新区。其高度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比肩。
回归到西咸新区,这片占地882平方公里区域,与雄安新区一样扮演着探索者的角色。不过,它的探索之旅,早在立区之初便已开始。
作为被国家寄予厚望的破局之选,西咸新区有理由也应当成为那个举旗者。
诸如面对传统城市规划按照功能区划分的做法,这里并未盲目遵从,而是邀请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团队深度参与,共同提出了“组团式生态田园城市的模式”,形成了一个以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联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新型城市形态。
设计之初就考虑到10年、20年,甚至50年后城市的形态结构,显然给未来发展预留了足够空间。超前的、科学的设计理念,让西咸在一开始,便走出了一条与传统城市发展路径不同的方式。
尔后,先后获得国家新型城镇化、服务贸易、自由贸易、创新创业、海绵城市、临空经济示范区等10个“国字号”试点示范,成为新区在破解城市发展之困上提交的西咸答卷。
西咸方面对于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心得,亦将其总结成五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思路和经验,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彰显城市绿色品质;三是坚持产城融合,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四是坚持开放带动,构建城市开放新格局;五是坚持体制创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近日,随着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在西安召开,西咸的成果与“野心”,亦逐渐展开。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