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日,一个普通的周六。然而,正是在5年前的今天,一个改写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故事,正式上演。
每经记者 张韵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13年,当开放之风劲吹,中国再度走到改革攻坚时刻,当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布成立,“制度创新”成为最鲜明的烙印。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自贸区也迎来五周岁生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让“放管服”改革、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和金融创新的种子,从改革“苗圃”中,源源不断向全国播撒。
创新
“我们只对企业说‘YES’”
今年是施若诗走出校园、从事上海自贸区企业注册服务的第三年。和想象中的公务员不同,在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的注册官们,没有朝九晚五,也没有午休。
2015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浦东新区迎来企业数爆发式增长的一年。那时,行政服务中心还没有开通网上预约功能,从开门接待到送走最后一个申请人,“每天都是连轴转”,施若诗回忆:“常常分不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晚上做梦也是坐在窗口接待。”
同属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分局企业注册科的科长徐敏,作为上海自贸区成立的亲历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讲述了这个岗位十多年来的发展和变化。
“就拿我办公桌旁边的塑料箱子来说,原本只能放80份资料,现在可以放两倍的量,这不仅说明企业办事流程简化了,也意味着每天处理的业务量呈几何倍数增长。”
而每一个成倍增长的数字,都与注册官们的加班时间成正比。徐敏说,每日增加一小时、每周减少一个休息日,是应对的唯一办法。随着注册科审批权下放,注册官们的工作重心,终于从前台接待,转移至后台审批。
可喜的是,到今年8月,自贸区内企业已达到87430户,较5年前,足足翻了10倍有余。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的迅猛变化有目共睹。近5年时间,浦东崛起一批独角兽企业,其中60%诞生于自贸区。
这源于上海自贸区一项“窗口无否决权”的重大改革。注册官卢艳秋表示,对于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不会对未知注册申请说“NO”。
“我们只对企业说‘YES’,哪怕是知识库以外的行业分类,我们也会上报协调,对该行业是否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作出谨慎判断,确保不把企业的创新创意扼杀在摇篮里。”
自贸区诞生后,大量中介类、服务类新兴企业应运而生,行业分类越来越细化,注册窗口的经营范围登记工作,也一次又一次被刷新。
图片来源:摄图网
开放
对标国际通行规则
以开放倒逼改革,是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初衷,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复制推广到全国。
2013年9月29日,“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列表”如约而至,中国第一份负面清单由此揭开面纱。2018年6月30日,2018版负面清单发布,经4次修订后,负面清单从190条已经减少至现在的45条。
镜头转向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今年9月,全国首家外商投资金融教育机构——瑞伯职业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完成注册,正式落户上海自贸区。
“此前,国内并无外商独资财务规划和财富管理教育培训机构进驻先例,当时真是心里没底。”瑞伯总经理钟科说,企业申请注册时遇到很多困难,结果半年内都解决了。
新版负面清单给企业落户上海自贸区打下一剂强心针,同时,今年7月上海出台的“扩大开放100条”,也对外资项目落地与资金引进机制进行了完善,帮助瑞伯在9月初顺利拿到自贸区“通行证”。
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美国ACC独家授权在中国执行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化企业,于2015年7月落户金桥,国人熟悉的餐饮品牌,如良品铺子、五谷磨坊、卡士、星巴克、周黑鸭等,都是其合作伙伴。
对标国际通行规则,上海自贸区同步推出一系列外商投资、境外投资管理和商事登记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制造业领域开放,先后推出2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其中服务业领域37项,制造业等领域17项。
作为上海自贸区扩区后的第一家外资食品检测认证机构,美安康是上海自贸区的直接受益者。该公司执行总裁斯榕表示:“这些改革措施不仅促成美安康落户,更缩短了中国国内生产食品和出口美国的食品、农产品以及食材原料进行本土化测试和认证的周期。”
截至今年上半年,54项扩大开放措施中已有32项落地,累计落地企业超过2600家,涌现出一批首创性项目,其中就包括最新落户临港的特斯拉。
自贸区金桥管理局局长、金桥管委会主任杨晔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自贸区设立后,金桥片区外资注册数年均增长21%,实到外资年均增长110%,规模以上外资企业(营收2000万以上)年均增长2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20家,55个世界500强企业在金桥投资102个项目,累计引进外资250亿美元。
可以看出,投资便利化对金桥的产业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极大。
图片来源:摄图网
改革
贸易投资金融一体化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贸易环境发生了三个变化:
第一是商品贸易转向服务贸易;
第二是有形贸易转向数字贸易;
第三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互补,转向跨国公司全球化布局。
因此,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一套新贸易机制,是自贸区成立的初衷。上海自贸区的思路是,贸易投资金融一体化改革。
随着今年4月上海地区关检合并,5月起,外高桥港区海关大厅新增两个报检综合业务窗口,报关报检企业只需跑一处,就能完成两边的手续。这给上海畅联国际物流公司物流总监陆健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陆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往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各需要开箱检验一次,现在只需要开箱检验一次,通关时间减少,节省了企业仓库场地租金和转运调拨费用,更有助于冷链运输生鲜品质,效率直接提升50%。
国际中转集拼是世界各大港口国际贸易的必争之地,为了便利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今年8月,上海自贸区率先上线各国自由贸易协定优惠关税智能查询系统。一系列制度创新,激发跨境贸易贡献度不断提升。数据显示,上海自贸区进出口额年均增幅比全国高4.1个百分点,比全市高2.3个百分点。
在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兆杰看来,上海自贸区创新了原来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理念,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在推进贸易便利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贸易便利化离不开金融合作体系的支持。事实上,作为全国首个自贸区,上海的金融开放创新自挂牌之初就倍受关注。
自由贸易账户,便是自贸区一大创举。以此为基础,上海逐步建立起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全面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核心领域金融改革的制度安排和操作路径。
就在两个多月前,上海自贸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25条正式出台,涉及吸引外资金融机构集聚、便利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支持境外创新企业、发行CDR、争取年内开通沪伦通等方面。
在持续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同时,陆家嘴片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核心功能也不断增强,全球资管生态圈在这里已初具雏形。目前,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已有9家落户,39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在陆家嘴设立57家外商独资资产管理公司。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