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现以来,“双创”已经历了接近4年的发展时间,引发中国的创业热潮。本次“双创”升级版,突出重点拓展了两大空间:一是工业互联网,二是“互联网+公共服务”。
每经记者 李蕾 每经实习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叶峰
9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4年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是在GDP增速放缓的第一年;而本轮的“双创”升级版,也让纠结焦虑了大半年的创投圈看到了阳光。
关键词一:赋能
猜想:新三板,同股不同权的“试验田”
“支持发展潜力好但尚未盈利的创新型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对个人在二级市场买卖新三板股票比照上市公司股票,对差价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在业界看来,《意见》第二十六条意在增加新三板资金流动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今年以来,新三板在国家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重要文件中频繁被“点名”。
今年6月25日,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明确指出新三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部分,需要持续深化制度改革,提升新三板市场功能,以帮助支持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8月19日,国务院官网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发行公司债券等按规定实行“绿色通道”政策。
如今在《意见》中,新三板作为支持“双创”的资本市场被再度提及,可见新三板市场的战略重要性。
与“新三板”内容相对应的,还有《意见》中提出的,推动完善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资本市场相关规则,允许科技企业实行“同股不同权”治理结构。
财经评论员、专栏作者郭施亮表示,在A股市场成立至今基本上采取同股同权的形式,而对于“同股不同权”的治理结构,在过去的日子里也似乎无法想象。从某种程度上分析,对于“同股不同权”的引入,或多或少受到了港股市场的启发,面对新经济独角兽企业乃至巨头企业的先后赴港上市,乃至远赴海外上市的情景,也从一定程度上倒逼A股市场实施制度性的改革,而“同股不同权”概念的提出,更是近年来罕见的制度性改革。
业内人士看来,新三板成为同股不同权制度的试验田具有可行性。首先,新三板市场具有500万元合格投资者的门槛,投资者的专业水平以及抗风险能力相对于主板市场的投资者更高,具有试行的可能性。第二,新三板主要面向创新创业型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融资有较大的需求。最后,股转系统2018年度课题的选题中即有双重股权架构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选题,表明股转系统具备相关的研究基础。
关键词二:减负
猜想:创投人的“春天”要来了
国家层面为扶持“双创”,政策红包不断,“减负”是必备“大招”之一。
《意见》提出,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聚焦减税降费,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对个人在二级市场买卖新三板股票比照上市公司股票,对差价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享受的免征房产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范围扩大至省级,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也可享受。
纵观上述减税“大招”,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已落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称,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
利好不仅针对企业,面向创业投资行业,“红包”诚意十足。
《意见》明确,充分发挥创业投资支持创新创业作用。进一步健全适应创业投资行业特点的差异化监管体制,按照不溯及既往、确保总体税负不增的原则,抓紧完善进一步支持创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税收政策,营造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规范发展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创业投资母基金。完善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信用信息登记,开展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和公共信用综合评价。
自2018年金融政策收紧后,投融资领域的投资数量急剧下降,大多数投资机构持观望态度,多看少动,金融市场的资金荒也给实体企业融资蒙上阴影,行业内普遍感受到了资本寒冬。业内人士看来,《意见》的出台将实现政府层面对创投圈活力的激发,逐步缓解当下创业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有回暖趋势。此举无疑给创投业吃了一剂定心丸,但他们更关心的是,政策落实的尺度与力度。
记者观察:
升级版政策来了,如何走好“双创”下半场?
从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现以来,“双创”已经历了接近4年的发展时间,近年来“双创”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4年,国家层面对于“双创”的鼓励,引发中国的创业热潮。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副司长朱建武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们平均每天新增的企业数达到了1.81万户,市场主体的总量也第一次超过了1亿户;120家双创示范基地加速建设,众创空间数量已达到55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了4000家,中央企业搭建的创新创业平台达到970多个,创业投资机构超过3500多家,资金管理的规模已经接近2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创业投资市场。
创新创业实现了“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机制”的跨越,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同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连续三年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打造“双创”升级版是推动“双创”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举措。
种种迹象展现出“双创”正在进入“下半场”,同时,这一“下半场”也对“双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不难发现,本次国务院致力打造的“双创”升级版,突出重点拓展了两大空间:一是工业互联网,二是“互联网+公共服务”。
这两大领域此前均有相应的政策文件扶持,也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推动方向之一。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方向,一方面是这两个方向对应的制造业和公共服务是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工业互联网服务于制造业领域,能为企业产品生产全生命周期提供优化服务,实现企业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营效率的提升;“互联网+公共服务”则是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增强民众获得感的重要举措,其中的医疗和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领域。
同样,这两个方向均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医疗和教育是信息化投入相对较多的方向,工业领域的信息化则发展空间广阔,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已经有许多企业和地方开始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实践。自去年以来,工业互联网领域相关扶持政策不断推出,国家重视程度凸显。“互联网+医疗健康”也发布了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文件,下一步行业有望迎来行业发展红利。
“双创”4年,正重构着中国经济生态和所有人的生活。各种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出现,并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从创业概念的普及到创业热潮,再到回归理性创业,“双创”生态也日益改善。
如是脚踏实地的“双创”,不仅是总理的期待,更是培育中国经济新动能的迫切需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