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北欧女老师眼里的西安教育……︱教师节特稿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9-11 09:37

    每经记者 高湘山    每经编辑 刘琳    

    一桩异国婚姻,为西安姑娘罗敷提供了探访原生态北欧的契机。

    许多人将全球幸福指数第一归结于北欧的制度、福利、资源等因素,但就这位80后华文女作家而言,10多年的亲身感触汇注笔端,幸福更像是一种选择。

    近日,粉巷君(微信ID:nbdfxcj)约到了这位美女作家,聊了聊异国生活、对故乡的期待,以及根据她在北欧当老师的一段经历,聊了聊“花骨朵儿”的教育问题。

    “不同制度下的教育各有特色,没必要完全照搬。”谈及国内教育现状以及扎入考试大军的莘莘学子,亲身体验过北欧教育模式的罗敷并未全然否定。

    当然,北欧教育在她看来,也有着值得国内学习的地方。“国外学习的是一种思维”,如同罗敷所说,学数学不单是为了解开二次函数和立体几何,用数学的逻辑思考,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才接近教育的本质。

    “玩”出来的教育

    2006年,罗敷远赴北欧定居生活。

    系统学习了3年瑞典语之后,她摇身一变,成了当地语言学校的汉语老师。通过学习接触学前教育,她又开始到幼儿园里做全职。

    这段海外“教学”的经历,正好给了这位西安姑娘一个近身观察北欧教育的机会。

    在她看来,北欧学生在高中之前,总体课业压力是很小的——早上上课,下午基本都是课外活动时间。甚至有法律规定,从幼儿园开始,不管刮风下雨,孩子们每天必须有两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

    与传统意义上的“享乐式”玩闹不同,北欧的户外运动更聚焦于探索和亲近大自然。

    比如,“实地检验”树叶发芽、用森林里捡回的树叶做装饰等;等到上小学的时候,学校还会组织整个假期的岛上夏令营。孩子们完全生活在湖边小屋,由老师带领着,辨别各种动植物并学习日常生活技能……

    北欧的科技发明成就享誉全球,世界上第一张母体子宫胎儿照片、第一台冰箱、第一支心脏起搏器,还有家喻户晓的乐高玩具等等均出自北欧。在罗敷看来,正是这种从小培养的探知欲和动手能力,为他们长大后在各个领域的创意思维埋下了伏笔。

    相比较在国内所经历的教育,罗敷有着些许遗憾——应试教育,更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少数人赢得鲜花掌声的同时,总会有人被定义为loser。

    “比起有没有创造性,国内的父母显然更害怕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罗敷告诉粉巷君,“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了飙升的近视率和装滚轮的书包,西安五大名校的资源抢夺,还有完备的课外补习班+托管一条龙服务。”

    在其看来,以整个人生的长度来考量,尽管学生时代的所谓“厮杀”并无高低之分,可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显然经不起“考分为重”的重重抹杀。

    教育先行的“北欧精神”

    “轻物质、重思想”,不仅是北欧个人的人生态度,也是整个社会的映射。

    在当老师的过程中,罗敷最大的感受就是,北欧条件最好的公共设施,一定与教育相关,诸如幼儿园、学校,还有就是城市博物馆和图书馆。

    除了重新定义的家庭教育,北欧诸国针对国家教育的投入,向来是不遗余力的。

    其中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就是其健全的教育体系。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之外,北欧约有90%的学生能进入综合高中免费学习。而在高等教育方面,以罗敷所在的瑞典为例,该国于20世纪60年代取消了高考制度,如今只要准备好大学录取所需的申请资料,无论“学渣”“学霸”,皆可入学。 

    教育的免费范畴从幼儿园一直延伸到大学,而在教育技能划分上,除了大学,还有职高和职大。

    财政投入当然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全社会对教育板块“无微不至”的关注,才更令罗敷称道。诸如这里还有专门的培训机制,不管是谁,经过两三年的初级预研阶段,就有资格申请一些日后用来找工作的专业学习。

    罗敷最初的汉语老师工作,正是来源于这样的教育体系。

    健全的教育制度保障了个体受教育的权利;而为人所称道的“北欧精神”中,个人独立则是蕴含在教育里的基本组成。

    对此,罗敷深有感触,她觉得每个个体的北欧人就像是一棵质地丰富的树,这些树又一起构建了一个质地丰富的森林。在这座森林里,有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那是划时代的干细胞研究,激发童年创造力的乐高玩具,也是沃尔沃第一根三点式安全带和呈现生活美感的LITTALA玻璃杯……

    西安人到底爱不爱阅读?

    在一个全民营造的氛围里,北欧人的学习习惯让从古都西安来的罗敷也感到惊讶。

    在她看来,北欧人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

    在她教中文课的时候,曾遇到过一对为旅游报名学习汉语的70岁老夫妻,也有为留学中国而半工半读的16岁小伙子,所有人在保持学习上达成了一个共识,那便是学习不分年龄和职业。

    据相关统计,在全民阅读常态化的北欧,这里人年均阅读量保守估计为24本;与此相对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显示,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为6本,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作为一个西安姑娘,罗敷对家乡学习氛围有些“看法”。

    最近一次回国,让她体会比较深的是,行走于西安街头,很难找到可以安静学习或者休憩的地方。听闻粉巷君介绍西安如今提出要建设“书店+咖啡+文创”新空间,打造“书香之城”,罗敷很是高兴:“下次回来,一定要好好体验下!”


    ▲曲江海洋极地公园里的儿童“充电”屋

    阅读环境、设施等硬件条件的不足,并非难以越过的山丘。在罗敷看来,西安人“不爱学习”这一现状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个调整起来不仅极为耗时耗力,甚至少有人意识到这其中关联——产业结构与学习氛围,实则息息相关。”

    更具市场活力的民营经济在西安长期处于弱势,与此对应的是,大型国企占据绝对比重,成为GDP支柱产业。尽管近几年国企改革颇有成效,不少企业谋求转型升级,内部员工已不似从前那般心安理得混日子。但毕竟还是住在“保险箱”,竞争程度、工作压力等,与一线城市企业或者更具竞争的民企员工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在提升自己这件事上自然缺乏动力。

    如今的罗敷,已离开教师行业,继续着自己在北欧的探索之旅。

    粉巷君问罗敷,如果时光倒流,在西安重读一次小学和中学,有何希望。她想了想,给了这么一个回答:“在现有体制下拓宽教育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孩子们自我思考与探索的能力。”

    “教育和学习从来不是一个停滞的闭环!” 罗敷如此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控烟?西安还差最强一环!

    下一篇

    豪华SUV市场竞争白热化 凯迪拉克赶搭红利末班车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