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互联网时代的扶贫: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的社会企业模式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8-27 23:59

    由公益机构背书的“善品公社”,已率先在全国的电商扶贫项目中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互联网+扶贫”新公益模式,在美好商学堂环节,王光远详细介绍了这把“有可能破解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钥匙”。

    每经记者 夏冰    每经编辑 文多    

    ▲王昊毅 摄

    “做公益电商品牌运营商”,这样的梦想愿景,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首席运营官王光远的农村电商扶贫计划中,正一步步实现。

    以社会企业的理念和模式运作,不仅模式创新,更提高了竞争壁垒,在市场化实践的路上,由公益机构背书的“善品公社”,已率先在全国的电商扶贫项目中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互联网+扶贫”新公益模式,王光远认为:“已找到了一把有可能破解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钥匙。”

    在美好商学堂环节,王光远带来了《耕者有尊严、食者得健康》的主题演讲。

    社会企业“善品公社”雅安试水后诞生

    河北人王光远自己也没料到,因5年前到四川雅安参与震后援建工作,就此与四川雅安这个远离故乡之地结缘。

    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受到影响,在基本建设问题解决后,扶贫成了新的工作重点。搞农村产业建设是当时的几个备选方案之一。

    2014年,作为灾后重建系列项目一部分,苹果公司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500万元,用于资助灾后的产业重建。

    “当时我们探索如何把雅安(芦山)的产业重建。发现雅安这个地方山好、水好,农产品的基础很好,但是商业化程度确实一般。怎么样把雅安的猕猴桃通过互联网、电商变成商品?我留下来开始做这个探索。”王光远说,2014年9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在雅安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将当地猕猴桃、大樱桃放到淘宝上,以众筹方式销售,加上有明星、媒体的资源导入,仅3天就卖光了猕猴桃。这让扶贫基金会意识到,互联网有可能破解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如何把农产品、农民和市场低成本、高效率连接起来,这促使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审视电商扶贫模式的可行性。

    2015年1月29日,中国扶贫基金会独资注册成立了北京中和农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注册“善品公社”商标,以社会企业方式运作,进一步探索电商扶贫新模式。作为当时的主要发起人,王光远没法割舍大山里的这份事业,他选择了留下来,并担任起“善品公社”首席运营官。

    善品公司目前的主营产品是猕猴桃、大樱桃、黄果柑等。“善品公社”之所以被称为“社会企业”,是因为“股东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形成的资产是基金会资产,也是社会资产,属于社会所有”。

    而被定位为“公益电商品牌运营商”,“善品公社”则以供应商的身份存在,苏宁、京东、天猫等线上销售平台及线下的实体超市,才是可能的销售渠道。

    “共享品牌”模式创新成就“互联网+扶贫”

    “电商扶贫简单讲就是产业扶贫,具体来说就是一句话,支持全国贫困农村地区的农户们抱团合作。通过互联网、电商和新零售渠道有效连接起来,让他们的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也就是说让耕者有尊严、食者得健康。”王光远解释道。

    王光远说,“善品公社”的项目可以理解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鱼,另一类是渔,即用市场化的方式来做到可持续发展。

    “围绕产业扶贫,中国扶贫基金会从2004年以后,就以第二个‘渔’为主。在过去15年里,基金会一直围绕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并)教会农民市场化的理念、意识和能力。”王光远介绍,作为电商扶贫品牌,“善品公社”通过集合、优化农民合作社、互联网与责任消费的力量,打造规范的品控认证和管理体系并整合营销,推动产业重建和精准扶贫,也就是要做到让诚信生产实现价值,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食品问题的解决。

    王光远和他的团队在多年的农村电商扶贫过程中发现,当前全国很多农村地区有较好的产品基础,甚至产业基础,但整体来说,农产品的商业化、市场化程度较不好。“市场端,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人群崛起过程中,有海量的消费需求,他们需要安全、优质的产品进行消费升级,但这个过程中,有效的供给和需求出现了矛盾,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认为互联网为此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王光远找到了一条以“共享品牌”理念打造品牌的路子。

    听起来很轻松的资源整合——统一管理进行共享,其实电商扶贫在探索过程中确实还有点难。电商在下沉农村中,仍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规模问题,小农生产难以形成规模,保证不了供应;二是质量问题,如果不把控质量,就会出现风险与隐忧;三是信任度问题——即便农户有机生产,消费者也难以相信。

    那“善品公社”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进行模式创新的?王光远介绍说,经过3年半的打磨后,“善品公社”的基本创新模式总结出来很简单,“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解决上游的生产和品质安全问题,以‘善品公社’为统一品牌,凡是符合我们标准的产品,都授权,凡是授权的产品都可以有序流通到我们整合的地方。通过市场化的标准体系,与合作社来形成生产动力”。具体做法上就是:第一,把零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效率,大户不做土地流转;第二,解决产品的品控问题;第三,要做到授权,即建立起一套诚信关联的制度,借助合作社将全村的生产进行利益捆绑。

    “公益基因”向全国更多农村推广复制

    “经过那么多年的教训,我们也摸到了一条路,我们认为已经找到了一把有可能破解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钥匙。这把钥匙简单(来说)是三句话:第一,所有产业项目的设计一定是以对接市场为主要方向;第二,对接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第三,基本前提是教会农民进行合作。”王光远感叹道,为了实现这三句话,中国扶贫基金会付出了15年的艰辛努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6月底,“善品公社”整体投入的公益资金规模超3000万元,发展到了全国8省34个项目点,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逾3万亩,受益农户累计逾2万户,户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

    王光远表示,“扶贫基金会也好,‘善品公社’也好,我们的定义为社会企业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解决社会问题才是目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性质,让我们更有可能以低成本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认可这个理念和合作模式的合作伙伴,方方面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能量场。”

    随着整体模式和团队发展日益成型,“善品公社”目前的发展已渐入佳境,在王光远的规划中,他早已勾画了两步发展计划:第一是启动“深度优鲜”计划;其二是启动“消费扶贫行动网络”,即以消费的力量持续支持贫困地区农户脱贫增收。

    尽管模式已发展成型,但“善品公社”的市场化步伐仍然艰难。据记者了解,尽管公众购买和政府支持消解了一部分成本,但“善品公社”目前尚未实现盈利。王光远希望,未来靠市场、品牌收入,就能真正维持“善品公社”的运转,为农民创造价值,他还要将带有“公益基因”的“善品公社”向全国更多农村地区推广复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吉利控股“吉时雨”精准扶贫项目 探索可持续扶贫的新公益模式

    下一篇

    中珠医疗重组失败致“7亿购股”成泡影 市值缩水股东面临15亿偿债考验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