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夏的一片“古装剧盛典”中,有一部年代剧竟杀出重围——《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没有启用流量演员,也不是大IP剧,时间背景甚至定位于五十年前,那么这部剧是如何打通现在的年轻人市场,“正剧”是如何“软化”的?《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总制片人铁佛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讲述了这部剧10年的创作史。
每经记者 毕媛媛 每经编辑 杜蔚
经过了一整个上半年的沉寂,电视剧在暑期迎来了大爆发。《扶摇》率先开场,累计破140亿播放量,随后《延禧攻略》引发全网关注,刷爆社交平台,紧接着有“剧王”卖相的《如懿传》上线,首日就破了1.6亿的播放量……在此期间,还有《天盛长歌》《武动乾坤》《香蜜沉沉烬如霜》等多部古装大剧交相辉映。
不过,在今夏的一片“古装剧盛典”中,有一部年代剧竟杀出重围。根据CSM52城8月22日数据,由慈文传媒、艺能传媒联合出品《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的收视率达到了0.666,位列同时段第三。
▲图片来源:csm52城
资料显示,《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以上世纪六十年代至新世纪为背景,讲述了张利军等一群一心报国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来到西南偏远地区,积极投身到国防建设并奉献一生的故事,因此该剧也被誉为“暑期档清流”。
虽然今年政策鼓励现实题材,但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伪现实题材剧”,观众也并不买账,《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没有启用流量演员,也不是大IP剧,时间背景甚至定位于五十年前,那么这部剧是如何打通现在的年轻人市场,“正剧”是如何“软化”的?《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总制片人铁佛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讲述了这部剧10年的创作史。
耗时十年:曾换3个编剧,改动过5版剧本
十年前,铁佛第一次接触到剧本,是朋友偶然间送来的,那时剧本名还叫《大三线》。铁佛看了剧本后表示非常喜欢,“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后,听到很多大三线的消息都是负面的,觉得那时候都是劳民伤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那一代人的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国防力量、航天力量、远程计划。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我认为他们是有对接的,我们不应该忘掉这样一代人”。
基于这样的初衷,铁佛萌生了将剧本拍摄成电视剧的想法,但剧本需要改动。“原作者是基于三线人改革开放后的一种角度写的原稿,比较悲凉。”
▲铁佛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每经记者 盖源源 摄)
“每个人讲的头头是道,倍儿有精神,特别来劲的,但在与其聊的过程中完全是两个人。这个也是时代发展以后,中间的困惑或者脱节。后来剧本为了改造它的质感找到新的角度,所以我们中间换了三个编剧”,在拿到剧本的五年后,铁佛表示《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来回改动过五版剧本,既要让剧本真实还原那一代人的生活,也要打破时间的维度,让现在的年轻人找到共鸣。
牵起两者间的桥梁便是感情。最后的剧本铁佛找到了最擅长写你来我往的情感蹉跎的编剧王之理,后者也凭借电视剧《情满四合院》入围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
王之理擅长细腻情感的刻画,更难得的是他曾当过五年火箭兵,对两弹一星的经历非常了解。最终,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了张利军、陆若文等一帮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也呈现出了跨度30年间,他们那代人经历了困难年代以后的国民经济的振兴、十年的浩劫和改革开放之初的迷乱和兴奋。在这背景下,还有这一批年轻人的友情、亲情和爱情的展现。铁佛理解它们为“既苦难又辉煌的人生段”,“我们其实把两弹一星的一个宏大的计划作为故事的背景,然后在三个情字上下了重笔。”
五年完成剧本后,直到拍摄完成,时间又过去两年。在排期上,铁佛透露央视一直感兴趣,但他们更愿意选择影响力更大的央视一套,最终因为一些原因央视八套想要播出,但哪怕央视八套给到了比央视一套购片一倍多的价格,他们也拒绝了。铁佛表示,央视是很青睐这部剧的, “央视的主任告诉我们,他看这部剧中间,掉过五六次眼泪。”
电视剧市场低迷 “那些年”以正能量从古装剧突围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讲述的是一群心怀理想、一心报国的大学生,为实现自我价值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来到西南偏远地区,积极投身科研设计,为航天梦想付出青春、奉献一生的故事。
但对那个时代越了解,就越难下笔,因为发生感动的故事太多。怎么去真实还原那些故事,对主创们来说是个最具挑战的地方。
首先,是选景。剧组在“两弹一星”研究基地之一的四川绵阳实地取景,当年邓稼先工作的防空洞首次在荧屏上出现,而剧中制造导弹、火箭零部件的工厂也选在了曾经生产榴弹炮的工厂旧址。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剧照(片方供图)
在此基础上,道具组从全国各地搜集的道具,足足用了12辆卡车进行运输,拍摄期间把一个1000多平米的车间堆的满满当当。剧中的军装也是严格参照当年的军装制式,从“五五式”到“六四式”做出了三种变化。
其次,是改编。不同于要写成中国的军事史,铁佛认为在两弹一星计划中,那群人的工作和生活都要写得平实一些,从创作上就更要求真。“我们做了很多任务的调整和改变,有时候是第二天要拍,头天晚上要改,所以随时在做一些这样的调整”。
第三,找真正会演戏的演员。其实看了这部剧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剧里没有所谓的流量演员,但是不管是主演杨烁、苏青还是配角,没有让人出戏的戏份。
在铁佛看来,电视剧只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让人特别感动的东西,不能去正面体现。”铁佛遗憾地回答。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的网络播放量情况(猫眼专业版/图)
看过《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的观众,都被那段很真的历史感动,对铁佛来说,做这部剧的初衷便是希望反映过去的一些真正的精神内核,而不是追求商业价值,“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商,从创作上来说,我们有自己的坚持或者底线, 我们不反对现在的碎片文化,但因为一个艺术平台上,终归有不一样的东西。”
所以,在暑期档一众古装大剧包围的中间,《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以不一样的姿态杀出重围,也收获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今年电视市场总体上来说比较低迷,尤其是上半年,没有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爆款,直到暑期上映的《延禧攻略》。可《延禧攻略》不是大IP改编,也没有流量明星加持,能火是因为它的剧情本身和制作质量受到了认可。铁佛认为:“今年大多还是延续了去年的一种大IP加流量,大家都在跟风,所以没有特别新鲜的东西出来。我觉得平台现在标新立异来一部带有色彩的正能量剧,是一种尝试。”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