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已经历800万年进化,老祖宗吃肉……近90岁高龄的“熊猫教父”解谜国宝身世传奇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8-22 23:47

    8月22日,大熊猫主题书籍分享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主办,由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执行。也是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的系列配套活动之一。在此次大熊猫主题书籍分享会上,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胡锦矗,当代著名作家阿来,诗人、当代著名自然文学作家徐刚,国内知名大熊猫文化研究专家谭楷,国内著名大熊猫文化学者孙前等嘉宾,为读者分享了自己与大熊猫的情缘、分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分享自己创作大熊猫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毕陆名    

    图片来源:摄图网

    8月22日,大熊猫主题书籍分享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主办,由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执行。也是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的系列配套活动之一。

    在此次大熊猫主题书籍分享会上,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胡锦矗,当代著名作家阿来,诗人、当代著名自然文学作家徐刚,国内知名大熊猫文化研究专家谭楷,国内著名大熊猫文化学者孙前等嘉宾,为读者分享了自己与大熊猫的情缘、分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分享自己创作大熊猫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与会的每一位专家身上都有太多的熊猫故事,他们对于大熊猫的喜爱不仅仅停留在笔上,更印在了心里,谈起大熊猫,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与别的嘉宾不同的是,胡锦矗出现在书籍分享会上的时候,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摞书籍,虽已近90岁高龄,但是,对于研究熊猫的热情不减。胡锦矗说,2016年,在87岁高龄之际,凝结几十年研究工作的作品《大熊猫传奇》出版,下个月还有一本有关大熊猫的著作将出版。

    “熊猫教父”揭秘大熊猫研究:大熊猫的祖先是肉食动物

    胡锦矗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被誉为“熊猫教父”。在讲起自己的熊猫情缘的时候,胡锦矗虽然声音不大,但是,逻辑清晰,娓娓道来。

    1974年,胡锦矗受命进入四川卧龙,组建一支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又称“野调队”),并在卧龙深山里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五一棚观察站”,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大熊猫进行野外调查,“五一棚”也在日后成为全球大熊猫研究者的圣地。

    198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中国政府合作进行大熊猫研究项目,并派出世界最杰出野生动物学家之一的乔治•夏勒博士,而此次联合调研的中方专家就是胡锦矗教授。1983年,经过三年艰苦单调的野外联合观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大熊猫保护和科研水平迈入世界一流行列,胡锦矗教授任中心第一任主任。

    1985年,凝结胡锦矗教授与乔治•夏勒博士五年研究心血和汗水结晶的中英两种版本的《卧龙的大熊猫》正式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著作。尔后30年间,胡锦矗教授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大熊猫研究》《追踪大熊猫的岁月》《哺乳动物学》《寻踪国宝:走进大熊猫家族》等大熊猫主题经典读物。

    2016年,胡锦矗在87岁高龄之际,出版了凝结几十年研究工作的用心之作《大熊猫传奇》。他以生动、通俗而又趣味十足的语言,从形态、生态、生理、行为、遗传、进化及保护等方面,娓娓介绍了大熊猫的前世今生与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奥秘,对大熊猫的历史文化、大熊猫保护区的建设以及大熊猫外交进行了饶有趣味地介绍。

    胡锦矗说,为什么书名要叫“传奇”,是因为在研究大熊猫过程中,发现大熊猫是很神奇的,比如:从其身世来看,大熊猫已经历了800万年进化,大熊猫的老祖宗实际上是吃肉的,后来变成了吃素,喜欢吃竹子。

    虽然已近90岁高龄,但是,胡锦矗对大熊猫的研究和热爱从未有丝毫减少,他说,下个月还有一本有关大熊猫的著作将出版。

    从雅安副市长到大熊猫文化研究学者

    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大红色的领带上一只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对于国内大熊猫文化研究专家、《大熊猫》中英文版期刊执行主编谭楷来说,大熊猫文化已经融入到他生活的点滴之中。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大熊猫”,发言一开始,谭楷抛出这句话后,记忆就将他拉回到了30多年前第一次看见大熊猫产子的场景。

    谭楷介绍,大熊猫的妈妈是地球上最伟大、慈爱、辛苦的妈妈,野生大熊猫在野外产子后,为了熊猫幼崽,熊猫妈妈树洞里面可以20多天不吃不喝,熊猫妈妈一双疲倦、忧郁的眼睛,打动人心。

    “后来我在成都熊猫基地,只要有熊猫生子,我就睡在基地里面,看着大熊猫妈妈,我离得她很近,(她那)疲倦忧郁的眼神,给我很多启示。”谭楷说。

    2008年汶川地震后,谭楷写下“生死状”,奔赴四川地震灾区,看到了一幕幕人类与大熊猫之间令人动容的情感纽带,进而写了报告文学《大震在熊猫之乡》。

    与谭楷不同,国内著名大熊猫文化研究学者、雅安市前副市长孙前是用另外一种方式书写他与大熊猫的情缘。

    一张泛黄的照片上,一群人围着一只大熊猫,其中一个年轻人正手里拿着一根竹子给大熊猫喂食。对于这张照片,孙前记忆犹新,该照片拍摄于1980年7月27日,照片中给大熊猫喂竹子的年轻人正是孙前,这也是他第一次看见大熊猫。

    1869年5月4日,法国传教士谭卫道在四川雅安首次捉到野生大熊猫,并定名“黑白熊”,后归入“猫熊”。在孙前看来,这也是大熊猫文化的开始。

    孙前的一部《大熊猫文化笔记》囊括了研究大熊猫文化的方方面面,重走发现大熊猫神父的足迹、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大熊猫文化品牌、围绕大熊猫文化的国际交流,每一个兼具深度与趣味话题的背后都是作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孙前说,熊猫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物竞天择、和谐共荣、友善包容”。2019年是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中法两国将联手举办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纪念活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总体布局 今年将在15省份进一步推广车用乙醇汽油

    下一篇

    中国互金协会:P2P网贷机构10月底前递交自查自纠报告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