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结婚率连续4年下滑 2017年结婚登记数创近年新低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8-20 00:36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 旭    

    ▲摄图网

    最近两三天,围绕是否设立生育基金制度以及社会抚养费等话题持续在朋友圈刷屏,这也使此前一系列有关中国生育率走低的新闻持续引发关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新增人口为1723万,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社会上对于“为何中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出现了许多讨论。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同时,与生育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指标——结婚率近年也在不断下探。

    近日,民政部发布《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2017年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1万对,比上年下降7.0%。结婚率为7.7‰,比上年降低0.6个千分点。

    事实上,从2014年之后,中国结婚率已经连续4年出现下降。由于通常生育的前提是男女双方建立夫妻关系,因此婚姻相关指标会对生育相关指标产生明显影响。

    结婚率反映出生人口下降趋势

    在此次民政部发布的各项数据中,“结婚对数”较为容易理解,而“结婚率”这个指标以往较少有人提及。这个指标背后,含义何在?

    按照相关辞书的解释,结婚率是一定时期 (通常指一年) 结婚人数与同期一定范围人口数的比率,表明结婚频繁的程度。最常见的结婚率指标,是以一定时期结婚人数 (或对数) 与同期总人口数相比,称为总结婚率,简称结婚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于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人们可以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总人口数量继续保持增长的基础上,2017年结婚率出现下降的原因,就在于当年的结婚对数继续下降。

    为什么结婚对数出现了下降?记者注意到,其原因可能还得从整体的人口变动中找。在《公报》中,记者注意到了这段表述:“2017年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占36.9%。”

    也就是说,25~29岁的人群是去年中国新婚夫妻的“主力军”。如果我们从出生年龄上进行推算的话,这一年龄段人群基本上都是在1988~1992年间出生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整体出生率(1年内平均每千人中出生人数的比率)从1988年的22.37‰逐步至下降1992年的18.24‰。由此可以大致得出结论:由于整体出生率下降,那么有条件结婚的人口自然也会跟着减少。

    事实上,从历史数据来看,历年结婚率变迁的重要因素,关键还是在人口基数的变化上。例如,2002年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曾对这一问题明确指出:“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显示出成效,登记结婚对数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2002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786万对,比上年减少19万对;结婚率为12.2‰,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

    记者注意到,虽然说在2017和2016年的《公报》中,均出现了“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的表述,但在2012年之前,中国新婚夫妇的主力军,其实是20~24岁区间段内的人群。2013年这一年,25~29岁年龄区间的人群实现了对20~24岁年龄段人群的“反超”,贡献了最多的新婚夫妇。

    而这也反映出当前中国比较明显的晚婚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和城市化程度提升的影响,中国居民初婚年龄在近40年来普遍提升。1980年通过的婚姻法将法定结婚年龄由此前的“男20岁、女18岁”调高至“男22岁、女20岁”。而到2016年,时任原国家卫计委法制司司长张春生向媒体披露,目前我国初婚平均年龄已上升至25岁。

    而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初婚年龄甚至已上升到了30岁以上的高位。例如,江苏省民政厅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江苏人平均初婚年龄为34.2岁,其中女性34.3岁,男性34.1岁。江苏13个市的平均初婚年龄都达到30岁以上,即使是结婚最早的苏州人,平均初婚年龄也达到30.2岁。

    新生第一孩数量明显下降

    那么,在结婚率和生育率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记者注意到,除披露“初婚年龄已上升至25岁”外,张春生还曾介绍称,目前,中国女性初育年龄也进一步上升至26岁。从这两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一般来说,中国女性会在结婚一年后启动并完成第一次生育行为。

    对应到此前的婚姻数据来看,那也就意味着:2013年结婚的夫妇一般会在2014年生育孩子、2014年结婚的夫妇一般会在2015年生育孩子、2015年结婚的夫妇会在2016年生育孩子……

    不过,记者在查阅历史资料后发现,在2014~2017年的时间段内,似乎并未发现结婚对数下降对于当年出生人口数量所造成的明显影响:2014年,中国出生率为12.37‰、2015年,中国出生率为12.07‰、2016年,中国出生率为12.95‰……出生率的走势出现了起伏不定的现象。而在2017年,原国家计生委还曾表示,2016年“全国新出生婴儿数为1846万人,比2013年增加200万以上”。

    实际上,正是在这一时间段内,国家陆续出台的“单独二孩”(2013年正式出台)、“全面二孩”(2016年正式出台)政策,对于结婚率下降导致的生育率下降,起到了一定的对冲作用。

    如果刨去二孩对于整体生育率的贡献,可以发现,一般与新婚夫妇关系较大的一孩出生数量出现明显走低的现象。例如,2018年1月,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李希如曾介绍称,2017年,我国一孩数量为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正如上文所述,2017年结婚率比2016年有明显降低。

    国务院参事、人口问题专家马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面放开二孩之前,我国积累了一批有生育二孩需求但还未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在这一部分需求通过约5年的时间释放完成之后,生育情况就会按照日常模式运行。

    此外,结婚率变化背后所折射的晚婚晚育现象也是一大值得关注的因素。由于产妇年龄越大,成功生产的几率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下降,因此初婚初育年龄的上升恐对整体生育率产生一定影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实现绿色金融商业可持续性 需产品、政策等多方形成合力

    下一篇

    个税法草案下周审议 专家建议可按“小改”“大改”分步实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