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可谓“校友经济”元年,这一年里,武汉共吸引校友投资1.3万亿,成为最大赢家。
西安也在去年底启动“梦回长安——百万人才回归”计划,首场活动获交大校友投资1206亿元。进入2018年,短短4个月,又先后签约理工大1225亿、西工大2028亿校友投资。
不禁引人猜想,西安接下来能否继续引爆“校友经济”,产生“现象级”投资浪潮?
校友经济,根扎过去,绽放当下。
每位“西安校友”的青春岁月,都不可避免地烙下古都印记,这是一座城市的向心力。而情怀落地,将校友资源转化为投资,又离不开一年多来,西安营商环境的改善与国家政策释放的红利。
面对既强大又脆弱的校友经济,主导者既要有如火的热情,又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请校友回家,智商与情商缺一不可。选择此时唤醒西安这座沉睡已久的“校友”金矿,正当其时!
他山之石
如何发展校友经济?精明务实的武汉人,用1.3万亿战绩给出了“武汉样板”。
西安有着与武汉相当的高教资源,又同为国家中心城市,在机构设置、媒介沟通、平台搭建等方面,有颇多可参考之处。
西安目前实施的包括“提供一流政务服务、支持设立研发中心、优先保障用地需求”等招才引智政策,可谓个个干货。
在校友回家这件事上,除了干货之外,还需要调动情商打好“情怀牌”。可以用一些感性的“小事件”来撬动校友心中的铁血柔情,激发他们内心的母校和古城情结,这里面可以策划的内容很多,在此就不作具体讨论了。
此外,粉巷君(ID:nbdfxcj)还注意到,目前已签约项目有个明显短板——金融类项目稀缺。不难理解,西安的高校以理工类见长,培养出的校友也多从事实体经济。
但实体经济的腾飞、创业项目的孵化,均离不开金融创投的支持,单单靠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扶持与传统银行的对接是不够的,还需要更为活跃的市场资本介入。
武汉去年校友投资中比较壕气的一笔,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中多为金融基金类企业。那我们陕西就没有这样一个老牌金融高校吗?
其实是有的,原陕西财经学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同属中国人民银行,数十年的建校史培养出大量的金融人才,如今不少或身居高位,或成就一番事业。
后来的院校合并浪潮中,该校划入西安交通大学,但在交大校友签约的项目中,金融创投类项目并不多见。
金融类项目短缺,是西安校友经济的一个遗憾,也是西安创业生态的一大缺失。
离引爆还差一副“王炸”
西安“招才大使”中虽不乏重量级人物,但还缺少一位同时兼备“话题性”的大佬。
雷军之于武汉,即扮演了后面一种角色,在“招才顾问”这个岗位上,不光帮武汉吆喝赚眼球,率领小米、金山、顺为的负责人到访,还将小米的新总部设在武汉,并激动地在微博上写到,“大武汉,小米来了!”
当然,情怀之外,小米在武汉设立新总部也有现实的动机。
北京高房价、高生活成本成为公司运营与员工生活的巨大负担,而这种高负担带来的风险本是可以规避的。技术研发指向型的小米科技,需要科技型人才,这种需求武汉完全能满足,并且相比北京有更高的性价比。
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武汉有华科、武大,西安有西电、交大、西工大。那谁又是西安的雷军、小米?人们想到了西电校友,前联想董事长柳传志。
比起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这个名号,柳传志还有一个来头更大的称谓——中国企业家教父。
关注柳传志的人都知道,自2000年后,他就不再重点关注联想电脑和流通领域,而是亲自带队专攻风险投资和PE。通俗来讲,他现在的产品不是电脑了,而是“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与资源对接帮助有潜力的企业成长,这是他现在做的事情。
仔细想来,一大批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不就是当下西安所缺少的吗?柳传志若愿意来扮演西安的创业教父,助力西安孵化创新企业,画面还是很美的!
另外,万通的冯仑、华为董事长梁华、龙湖地产吴亚军等,皆为西安校友。如何使这些杰出校友参与到西安当前发展中来,相关部门得好好花一番心思。
“离心力”问题亟待解决
“种一棵树的最好时机是过去,其次是现在”。
无论前40年的西安给学子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都已成为过去。
现在,西安依旧以每年30万的速度向全国输出着毕业生,他们大学岁月对西安的感知,构成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也在组建着对这座城市的向心力或离心力。
一年来,西安官方与各大院校联手频频,共同促进高校与城市的融合,两者之间行政上的藩篱正在一步一步被消解,让人既感动又高兴。
同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很紧迫,能以多快的速度解决掉这些障碍与不足,关系着西安速度与西安效率。
以目前困扰长安大学城的交通为例,数十万学子出行方式单一,只能依靠公共交通,而这一区域交通线路少、班车频次较低、通勤时间较短,导致交通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
沿线经过众多高校的616公交车常常一票难求,往往从西外首发的公交在第二站西北大学站便人满为患,之后的站点更是难挤上车。
失衡的供需关系也助长了从西北大学到航天城地铁站,出租车不打表、按人头漫天要价这一营运乱象,西工大、西电长安校区、白鹿原大学城等学子们,也多少面临同样的出行困境。
这些貌似“小问题”,其实是西安的离心力,而优质的科教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则是西安的向心力——在激烈的人才大战中,将离心力转化为向心力,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一座城的突围终究要靠她的优势资源,西安的“校友”资源足够强大,唤醒这座“金矿”,勇气、智慧、担当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