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为什么贸易战也能扯上城市化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8-01 22:07

    李铁认为,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包括国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情况下,如何启动内需,是应有的一盘大棋。而启动内需,最大的变数和最大的手段之一,就是把城镇化问题作为重点。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拉锯。有报道称,特朗普政府计划将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关税从10%上调至25%,以此在贸易战对峙中向中方施压。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8月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方的施压和讹诈不会起作用,中美对话需要建立在规则和信誉之上。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及外部环境冲击,如何稳定经济增长面临极大挑战。

    8月1日,“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举行,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在发表演讲时表示:

    “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包括国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情况下,如何启动内需,是应有的一盘大棋。而启动内需,最大的变数和最大的手段之一,就是把城镇化问题作为重点。”

    以下为演讲全文:

    1.

    对于所有的中国城市管理者、学者以及专家来说,都面临一个问题——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怎么样去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如何与城市化发展进程具体实践相结合?

    中国的城市化有一个非常大的背景: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它基于14亿人口,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涉及到1400万人口在城市增长。几千个甚至几万个城市在发展,如何根据发展情况来制定发展政策,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大规模城镇化进程中,我们还有一个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仅仅30年时间,我们很多城市迅速进入了一个表象的现代化进程。很多欧美人到中国来看,都认为中国已经步入现代化进程,就是城市面貌已经极其现代化。但实际上,我们的城镇户籍人口是42.35%,还不到一半。我们不能通过城市的发展表象,来评价中国已经进入所谓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用什么方法来推动这么多基础设施建设、这么多高楼大厦兴起?难道仅仅是靠实体经济和市场经济?也不是。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国的特有制度条件,推进了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每个城市都知道房地产是我们跃不过去的坎儿,没有二三十年房地产的发展,没有我们有效运用土地资源,我们不可能有任何多余的资金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也正是这个中国模式,使我们现在面临越发严重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个模式上曾经取得的成功。而目前,我们的地方领导一旦离开了这种发展模式,就变得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进行城市运转。

    第三个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们的制度背景,就是我们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政府对资源的调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在三十年之内达到中上收入国家水平和如此繁华的城市景象,是有中国的制度背景作为基础的。在这种背景下来认识中国城市化历史,认识中国城市要进行的改革,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

    2.

    有了成功经验和巨大成就,我们也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首先,城镇化在高速增长过程中,随着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面临着边际增长递减的困境。

    一定不要忘记,我们有14亿人口,这个人口规模下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边际效应。何况还面临国际贸易纷争,增长速度一定会放缓。

    其次,利益结构的固化和发展模式的延伸,使得改革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大。

    所谓利益结构的固化,就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区域间、城乡间的固化利益群体。

    比如说户籍制度,我们面临的不是简单的城乡关系,更多的是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来调整利益结构?

    第二,关于房地产。我们如果把房地产这刀斩断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哪里来?购买住房的人也是非常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具有主导型作用。

    第三,城市的包容性变得越来越差。

    第四,城市成本在大幅增加。我们要发展房地产,要对招商引资进行补偿,要发展视觉性城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各种公共服务水平,但是成本在增加,使我们在发展实体经济中遇到了严峻挑战。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政策供给方面也出现了问题。

    第一,对于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方面,没有给予足够认识。第二,本来已经提出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各项改革措施举步维艰。第三,各种政策供给偏重于行政措施一刀切,忽视了对城市问题的深刻分析和尊重市场规律等,使我们目前面临的城市问题越来越严峻。

    3.

    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包括国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情况下,如何启动内需,是应有的一盘大棋。而启动内需,最大的变数和最大的手段之一,就是把城镇化问题作为重点。

    我们上世纪90年代提出城镇化问题时,正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我们提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如果你转移了3亿人口,这3亿人口变为城市户口,他就要购买住房,要购买和住房相关的一系列产品。回顾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这段时期,我们面临的最严重的工业制成品过剩问题,为什么最近这些年没有人提了?因为它被房地产带动给消化掉了。

    图片来源:摄图网

    目前,2.8亿农民工,7300万城镇间流动人口,他们属于存量城镇人口,但是没有户籍。这些人在城市里还没有完全购买住房,还有未来可预计的一两亿人口增量。如果真正实现挪移和变迁,让他们在城市或家乡城镇购买住房,会不会带来内需的变化?会启动消费增长和投资吗?无论你在城市还是在小城镇,它都会带动启动消费需求的变化。

    所谓启动城镇化,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区域间人的变迁,从临时性、流动性人口和就业人口,转化为常住人口,这就是启动内需必要的保障。

    由于城市人口的相对稳定,我们会增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当然,这个大前提也会使我们重新认识城市化发展进程,重新认识城市化政策。

    4.

    解决城市化发展的政策,我们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认识城市发展规律。

    第一,我们的各种制度,支撑的是短期行为,就是短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政策供给行为,包括住房政策等,都是短期一刀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我们能不能把这种短期行为变成长期行为?让城市发展形成稳定的增长过程,需要我们转变观念。

    第二,如何调整已经固化的利益结构?是把改革的刀面向薄弱环节,还是针对广大中产阶级?比如我们提供的所谓住房政策调整,就是向所有已经买房的人征税,但这里边地方政府的发展模式、行为还没有做到调整。那等于支出再征税,原有的模式继续复制,我们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还会导致社会不满。

    第三,如何增加包容性,让更多人参与城镇化事业,也是我们每个城市政府面临的问题。

    第四,如何降低城市发展成本。在中心城市,比如成都发展不了,我在天府新区,通过政府招商引资、土地补偿、拍卖等,实际上已经把投资成本大幅提高了。但实际上,创新企业需要低成本的发展空间。降低城市发展成本,不是要利用所有城市力量来进行资源重新分配和整合,而是通过不同发展阶段,在一个空间内有效提高资源分配效率。这一点,在都市圈、城市群,我们有能力做到,但我们的等级化城市管理体制,实际上已经对这种资源分配方式产生约束,要不要进行改革?

    面对城市化,面对城市发展转型,我们还要重新认识可持续发展城市在中国到底是什么。是以路为主导的城市,还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比如北京南站现在成了“难站”,原因是什么?那么好的基础设施,如果不去解决人的服务问题,我们城市治理的本质何在?

    关于城市发展改革有无数个话题,但是一条,解决人的问题,才是根本,才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文字来源:“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现场实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秒杀“小苹果”!A股跳水它却一天暴涨200%,3天涨40倍也不嫌多!

    下一篇

    杨伟民谈城镇化:成就不讲了,我们来说问题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