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首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博览会在成都举行,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表示,所有的中国城市管理者和学者以及专家,大家都面临一个难题,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怎样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又如何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来制定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政策。
每经记者|吴林静 每经编辑|杨欢
毋庸置疑,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于14亿人口的工程,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涉及到1400万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变化。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发展过程,几千个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发展。
8月1日,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首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博览会在成都举行,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表示,所有的中国城市管理者和学者以及专家,大家都面临一个难题,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怎样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又如何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来制定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政策。
城镇化进程中有无数难题,也有不同的解决路径。李铁表示:“面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一条,那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才是根本,才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进入了表象的现代化进程”
“仅仅30年,我们的很多城市进入了一个表象的现代化进程。”李铁开门见山敲响了目前城镇化进程的警钟。他指出,很多国际友人来中国交流,看到城市面貌已经极其现代化了,认为中国步入了现代化进程,“但实际上我们的城镇户籍人口是42.35%,还不到一半。我们不能通过城市的发展表象来评价,实际上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高楼平地起的表象之下,潜藏着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在李铁看来,首当其冲就是房地产,这是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产业。“没有二三十年房地产的发展,没有有效运用土地资源,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多资金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李铁指出,不否认中国的迅速发展得益于这个模式的成功,但也不得不面临因为房地产行业空前发展带来的越来越严重的链条反应,甚至如果把有些地方的房地产一刀斩断,地方政府的收入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就会出现断档,进而影响城市运行。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还在于中国的制度背景。李铁提到,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政府对资源的调动能力,一方面让中国在这么短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建成达到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和繁华的城市景象,但也造成了区域间、城乡间利益结构的固化,以及城市后续发展成本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政策供给方面也出现了问题。”李铁指出,各种政策供给偏重于行政措施“一刀切”,忽视了对城市问题的深刻分析和尊重市场规律;本来已经提出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到举措落实阶段就出现了各种问题……我们目前面临的城市问题越来越严峻。
“启动内需应把城镇化作为重点”
当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包括国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启动内需成为了“一盘大棋”。李铁坚定地认为,城镇化应该成为启动内需的重要手段之一。
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乌云还未消散,中国提出了城镇化发展,当时一个重要的论调是——如果转移了3亿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他会购买住房以及与住房相关的一系列产品。事实证明,随着城镇化进程,当时面临的工业制成品过剩的问题被“消化”掉了。
李铁认为,如今再坚定地启动城镇化,意味着更多人口将从临时性的流动转化为常住人口,这就是启动内需的必要保障。“当城镇户籍人口占比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以及公共服务的完善,会再次启动消费需求的变化。”他说。
不过,鉴于目前城镇化进程中集中出现的问题,李铁特别提到,“我们目前各种制度支撑是短期行为,包括短期的基础设施、短期的政策供给、短期的住房政策。把‘短期’变为‘长期行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认识到城市的发展进程需要稳定的、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我们转变固有的观念。”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