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中国很多“新药”缺乏实质性创新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7-19 22:13

    每经记者 胡健    每经实习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映半月以来,《我不是药神》累计票房已近27亿元,电影的热映也让公众开始聚焦我国的药品问题。

    7月18日,在一场名为“病有所药,不靠药神”的慈善沙龙上,业内专家就近年来中国的药品供应保障改革措施、难点等问题展开讨论。

    关于我国药品的供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认为,我国药品的创新能力比较低,药品生产企业散、乱、小、差,处于规模以下的比较多。

    “我们新药的创新能力确实是比较低。”王震举例说,我国近年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我前几天刚看到的数字,今年5月22日只有12种药通过一致性评价,通过的比率非常低,289种药在今年底需要通过一致性评价,但是现在只有12种通过。”

    王震提到,我们在看一些统计数字时会发现,中国是新药大国,但仔细梳理一下,所谓的创新药其实在化学结构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大部分属于表面的创新、包装的创新,比如原来是固体的,现在改成口服;原来是袋装的,现在改成盒装的。

    此外,王震还强调,我们药上的问题是在“医”而不在“药”,主要问题在我们整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还有待完善。药企“散乱小差”的情况以及体制上存在的某些弊端导致药企宁愿去做假创新,而不愿意做真正的创新,因为做真正的创新并不能带来太大的好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商务部指美方一边举着关税大棒一边标榜无辜 中国在世贸组织追加对美起诉是必要之举

    下一篇

    轨道交通建设门槛提高有利于重塑地方举债机制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