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每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压力在于,同时实现去杠杆和缓解企业债务风险的难度比较大。如果通过收紧货币政策的方式去杠杆,债务违约风险会增加。如果货币政策放松,由于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存在预算软约束,资金将流向这些企业,进而导致杠杆率上升。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陈旭
中国经济半年报刚刚发布,近期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发力来促进经济稳中有进,也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围绕当前社融增速下滑、企业高杠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背后深层次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
潘向东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压力在于,同时实现去杠杆和缓解企业债务风险的难度比较大。如果通过收紧货币政策的方式去杠杆,债务违约风险会增加。如果货币政策放松,由于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存在预算软约束,资金将流向这些企业,进而导致杠杆率上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NBD:货币政策继续向边际宽松方向调整,请问能否挽回社融增速下滑态势?
潘向东:6月信贷大幅扩张,但是社融增速仍下滑至9.8%,这表明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可能难以挽回社融增速下滑态势,这主要是因为表外融资无法完全转向表内。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部分房地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采用表外融资本身是为了规避金融监管,这部分企业是被限制信贷投放的,表外融资收缩后,无法获得信贷。
第二,商业银行受到资本充足率、存款规模等指标限制,无法大幅扩张信贷,完全承接表外融资。另外,在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产能过剩国有企业信贷受到限制的同时,由于民企信用违约风险比较高,为了规避风险,银行惜贷现象严重,这也不利于信贷扩张,进而也不利于社融增速回升。
NBD:请问货币政策的传导目前面临着什么样的障碍?
潘向东:目前货币政策传导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有企业由于存在预算软约束,对资金价格不敏感,同时,银行也倾向于把资金投放到风险比较低的国有企业,这导致国有企业占用了大量资金资源,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第二,虽然各级政府不断通过定向降准、加强MPA考核等方式,引导流动性投向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但是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偏向于风险比较低的企业,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缺乏抵押品、财务制度不完善、生产经营信息不透明等原因,导致风险比较大,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再加上国有企业的信贷挤出效应,最终导致民企、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第三,货币供应量指标与经济联系越来越弱,但是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仍是M2、社融等数量型指标,这导致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影响最终目标。同时,虽然我国正在努力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转向,但是我国利率走廊尚需完善,债券市场发展程度也还不够,再加上政策利率等原因导致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效率也比较低。
NBD:在去杠杆背景下,我们看到不少企业债务风险暴露。请问,当前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面临怎样的压力?
潘向东:当前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压力是,同时实现去杠杆和缓解企业债务风险的难度比较大。
一方面,我国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杠杆率比较高,是结构性去杠杆的重点,如果通过收紧货币政策的方式去杠杆,一些民企等低杠杆企业也将无法获得资金,债务违约风险会增加。
另一方面,如果为了缓解企业债务风险,货币政策放松,由于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存在预算软约束,资金将流向这些企业,进而导致杠杆率上升。
NBD:在高杠杆水平下,化解重大风险成为攻坚战之首,但去杠杆又不能过快、过急。请问债务杠杆、地方政府隐性负债化解目前存在的瓶颈在哪里,如何把握去杠杆节奏?
潘向东:对于债务杠杆、地方政府隐性负债来说,目前存在的主要瓶颈在于:去杠杆节奏过快或者过慢,都可能引发严重问题。
去杠杆节奏过急过快可能导致的后果有两方面:一是容易使企业陷入“债务-通缩”陷阱,产生“处置风险的风险”;二是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超预期,但是2018年在外部贸易环境有所恶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去杠杆的宏观经济环境也跟随恶化,如果企业去杠杆过急过快,可能导致经济增速下滑,这一方面会加重我国债务风险,另一方面会导致失业率增加,不利于社会稳定。
但如果去杠杆节奏过慢,又可能导致杠杆率进一步上升,最终导致债务风险上升,进而引发更严重的危机。
我国国有企业等部门杠杆率较高,是由我国特殊的金融制度、经济制度决定的,货币政策等短期宏观调控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问题,去杠杆要把握节奏,一方面货币政策保持稳定,避免过度宽松以及过度收紧,从而加剧经济风险;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去杠杆,比如,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以及完善财税制度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