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特斯科(Tesco)超市旗下的主要批发商布克集团日前确认,已经限制其客户(如酒吧、杂货商等)每个品牌的啤酒每天只能进10箱(300听),这次迄今为止最严重的短缺,也影响到了整个欧洲的食品生产。而导致啤酒短缺的原因竟是二氧化碳不够用了。除开啤酒外,汽水和肉类的生产也要用到二氧化碳,还有食品的包装,冷藏和运输……
每经编辑 王嘉琦 孙志成
昨天晚上,卫冕冠军德国队0:2输给韩国队,小组垫底出局。
“男模队”被淘汰,让不少球迷伤心流泪,但也忙坏了段子手:
此前,有报道称,德国队此次参加俄罗斯世界杯,携带了12吨行李。除了160双球鞋,60个足球以及多套球衣,还有18000公升啤酒,700公斤香肠及300公斤土豆。有网友担心,那么多啤酒,还没喝完,就要回家了。
看到这里小编忍不住要 一下英格兰队了,因为他们一旦输球回家,可是没有啤酒畅饮的。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啤酒非常短缺,甚至要限量供应了。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英国特斯科(Tesco)超市旗下的主要批发商布克集团日前确认,已经限制其客户(如酒吧、杂货商等)每个品牌的啤酒每天只能进10箱(300听),这次迄今为止最严重的短缺,也影响到了整个欧洲的食品生产。
过去两天,特斯科的股价从周一最高时的262.2英镑一路跌到了周三的256.8英镑,市值两天内蒸发了近4.12亿英镑(约合36亿人民币)......
导致啤酒短缺的原因是什么?你一定想不到,竟是二氧化碳不够用了!
制造啤酒和汽水的二氧化碳是生产用于肥料的氨的副产品。欧洲几个主要的合成氨工厂最近正在进行关闭维护,这才导致了二氧化碳供应量不足。
英国业界刊物《气体世界》指出,这是欧洲数十年来最严重的二氧化碳短缺危机。英国受危机的影响最大,目前仍在运作的英国大厂仅有一家,由于主要的二氧化碳由欧洲进口,可能无法充分供应饮料制造商。
报道称,代表英国超过2万家酒吧的“英国啤酒和酒馆协会”会长赛孟兹致信二氧化碳厂商,希望解决短缺的窘境,但只有一家厂商表示,可以在7月初恢复有限供应。协会指出,二氧化碳短缺已导致部分啤酒生产线停止,但未点名哪些公司已经停产。
肥料的生产高峰一般是从每年8月到来年3月。而化肥企业会定期在4月至6月期间进行维护,而此时恰恰是生产饮料和酒精饮料的高峰时间。今年情况更加复杂,不仅所有维护停机安排在这一时期,更是因为,氨合成物市场价格降至冰点,导致欧洲生产商延长合成氨厂的停工期。另外,由于天然气(氨合成生产的主要原料)的定价较高,氨生产业务的利润率也不那么有吸引力,这也是停产时间延长的因素之一。
赛孟兹表示,英国消费的啤酒82%在本地生产,生产线需要二氧化碳,“你可以想象到后果,世界杯在德国和英国都很热门,不知道为何没有预料到这个状况。”协会预测,英国球迷在世界杯分组赛期间,较平时多喝1400万杯啤酒。
英国碳酸饮料协会总干事帕廷顿指出,厂商在寻找二氧化碳的替代方案,希望维持供应。
炎热的天气和世界杯引发的需求激增,让欧洲的汽水和啤酒生产商不得不面对原材料不足的问题。
喜力(Heineken)上周警告称,包括阿姆斯特尔(Amstel)在内的一些品牌的啤酒在英国可能买不到了。喜力公司发言人表示,
我们再次向客户保证,所有的酒厂都在满负荷运转,我们正在全天候工作,尽快为客户提供啤酒,
尽管有表态,但是喜力的股价还是在周三出现了一波小幅下跌。
对于英国的啤酒短缺,有英国网友表示:这真是我们国家的悲剧。
你也许会说,不喝啤酒,喝可乐也过瘾啊!
别高兴太早。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6月26日,可口可乐公司在英国宣布,由于二氧化碳气体短缺,公司在英国的部分工厂“暂时停产”。但公司表示,迄今为止,这一短缺尚未对供货造成影响。
其实问题的严重性远远不止啤酒不够这么简单,汽水和肉类的生产也要用到二氧化碳,还有食品的包装,冷藏和运输……
目前二氧化碳的短缺,同样影响到了欧洲肉类食品的生产。因为,在欧洲,宰杀家禽前,会用二氧化碳先让它们“睡过去”。
一些屠宰场被迫使用电击等替代方法。但他们表示,这只是应急措施,无法替二氧化碳的。
“如果无法让家禽昏迷,那就没法宰杀了......这样的话,农场就不得不花费更多饲养经费”,英国家禽委员会的公共事务经理施拉达·考尔说。
除了宰杀中要用到二氧化碳,在包装过程中,将二氧化碳气体抽入食品包装,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英国家禽委员会的公共事务经理施拉达·考尔,一些肉食品生产商已经选择将有限的二氧化碳供应用在屠宰上,而不是包装上。不含二氧化碳的包装至少比含二氧化碳的保质期要少一天。
英国在线超市Ocado警告消费者称:二氧化碳短缺“限制了其提供冷冻食品的能力。”
现在英格兰队已经打进16强,甚至可能走更远。但是,如果二氧化碳危机不能尽快解决的话,指望世界杯大赚一笔的商家和嗜酒成性的球迷们都会痛苦万分,那种损失恐怕只有英格兰队夺冠才能弥补。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CNN、新华网、雅虎金融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