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总体目标,从“源头治理、监测管控、空域干预”三个方面,组织实施研发与引进12项技术产品,打造科技治霾创新生态链,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生态圈。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官远星
今年1月至4月,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66天,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2天,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9%、6.7%。这份环保成绩单的背后是成都“科技治霾”的生动实践。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成都市科技局获悉,成都的“铁腕治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成都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总体目标,从“源头治理、监测管控、空域干预”三个方面,组织实施研发与引进12项技术产品,打造科技治霾创新生态链,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生态圈。
此外,6月14日,成都还将召开“2018成都科技治霾国际峰会”,聚焦大气污染防治问题,面向世界寻找“科技治霾”的新智慧。
源头治理:
超细清水雾让PM2.5下降15%
治霾,从源头抓起。
作为军民融合科技治霾项目,由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前期研发的“多尺度喷淋除霾技术”,经外场试验表明:在喷淋系统开启后短时间内PM2.5浓度可以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左右。这项科技成果成为成都市科技局重点推动转化与产业化的项目之一。目前,“多尺度喷淋除霾技术”已确定与九洲集团、成都航天中兴机械公司等2家单位合作,由政府引导,提供初期应用市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出技术,委托2家企业联合开发,力争在6月底出样机,10月前出批量产品。
去年12月, 一款名为“超细清水雾系统”的除霾装置在成都启用。这套装置通过高压作用,形成粒径1~10微米的雾粒,即使行人进入水雾区,衣物也不会被打湿。测试表明:超细清水雾系统启动后,在空气污染的天气中,喷淋水雾后,PM10下降39.1%,PM2.5下降15%。今年,这套系统将在成都形成应用推广,计划安装55套。
汽车尾气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成都市科技局支持中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汽(柴)油车尾气净化装置研发。数据表明:柴油车加装DPF尾气净化产品后,颗粒物减排率达到95%;汽油车加装后氮氧化合物减排率85%,可以有效的降低大气污染,该项技术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这套装置已经在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颗粒捕集器(DPF)上安装。
此外,在“源头治理”的技术中,成都准备在医院、学校投放了20余套“大型移动除霾净化装置”。
监测管控:
利用物联网建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科技治霾,还指向了“源头监测管控”。
成都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监测等先进技术,构建了覆盖全市的科技治霾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对重点排放企业和建设工地实时监测。同时,在全市设置了标准子站和微站进行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控管理,以达到进行源头监测管控目的。
与此同时,成都组织开展了NARS系统、空气微站网格管理等先进技术的溯源和监测。目前,已完成NARS系统架构建设和三个子系统功能研发。空气质量数值预报子系统已连续进行了128期空气质量预报。
空域干预:
人工影响逆温层让AQI指数下降
如果污染形成了,成都也能有相应的技术来应对。
一架底部悬挂大液氮罐的直升机逐渐升空,从离地面100米的地方开始,白色的液氮从罐底部泄出。上升到400米高度后,直升机开始盘旋,继续播撒液氮。
“液氮发挥冷却剂的作用,可以在逆温层中撕开一道口子,让冷空气和热空气进行对流,让下层的污染物得到扩散。”项目专家介绍,冬季的成都盆地上方,最多能形成3层逆温层,空气无法对流。
这是“大气边界层直升机播撒制冷剂试验”,实验数据表明:播撒前后,对局部AQI指数(空气污染指数)有一定影响,下降幅度可以达到12%。
空域干预,成都还引进了太以环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大气电离技术”,在锦江区、青白江区各选择一个点位开展大气电离试验,组织开展“大气电离技术”应用示范和环境监测工作。以及组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物院等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开展了“新型人工增雨作业催化剂的研发及应用”“精准人工增雨技术手段和方法研究”等试验项目研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