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统计,迄今为止,已有8个类似的Medical Mall在中国落户。尽管风口已现,但在许多人看来,对于医疗这个仍有诸多限制的行业,新的商业场景与制度、理念之间仍有一段距离。对于成都而言,弥合这段距离,将是中心下一步探索的重要内容。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实习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杨欢
今年5月,生物医药行业在新经济发展浪潮中格外惹眼——作为登陆A股的首支独角兽药明康德,其市值的快速上涨再次展现出该行业的巨大“吸金”能力,与此同时,新模式对于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价值亦得到证明。
在“全面取消以药养医”的要求下,诊疗领域的创新风口已然显现。6月1日,成都率先展开探索——位于成都的鹏瑞利国际医疗健康中心正式开业。被定位为“Medical Mall”(医疗商业综合体),这种在国外已发展数十年的模式,将在成都东客站枢纽经济的带动下迎来新的发展。
有媒体统计,迄今为止,已有8个类似的Medical Mall在中国落户。尽管风口已现,但在许多人看来,对于医疗这个仍有诸多限制的行业,新的商业场景与制度、理念之间仍有一段距离。对于成都而言,弥合这段距离,将是中心下一步探索的重要内容。
但与许多类似的机构相比,成都显然怀揣更多“杀手锏”——这其中,不仅包含以“全生命周期”聚集医疗机构的新思路,同时,位于辐射人口达到1亿人次的东客站枢纽经济板块,该中心亦能为“枢纽+”医疗模式探索更多可能性。
以“全生命周期”再定义“医疗”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健康可获得性的定义已不只是“病有所医”。社交媒体将疑难杂症更多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使得对健康的焦虑达到空前的水平,这体现在HPV疫苗等疾病预防手段所引发的爆炸效应,以及“带病生存”理念的广泛接受。更多人关心的是,如何从源头控制疾病的发生,以及在病发后如何维持更高的生活水平。
传统医疗理念难以覆盖健康的全部需求,并催生出了新的产业发展风口。以康复产业为例,据相关机构估计,按国内约2亿中高收入人群能达到美国康复消费水平,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以上。
如何为这些需求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此次开业的鹏瑞利国际医疗健康中心,正是瞄准这些新风口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记者注意到,已入驻的8大医疗健康机构中,除了涉及传统诊疗项目的成都百汇医院、鹏瑞利锦绣中医院、四川省中西结合医院国际部、提供国内百余名医诊疗服务的鹏瑞利国际名医馆之外,还包含提供基因检测、预防、体检的华大鹏瑞利健康中心、顾连康复医院、圣丹福整形美容医院、爱帝宫(成都)月子中心,从检验、康复、医美到产后护理,提供了多种医疗服务业发展的新可能性。
“高端化”与“定制化”是其与传统医院区别的重要特征。一个例子是,在提前曝光的鹏瑞利门诊部,一改医院门诊大厅大排长龙、与生老病死相联系的刻板印象,不仅有酒店式的前台布局,更安排了儿童游乐区,让人在入住医院的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气息而非生病的痛苦。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该中心的打造,希望改变消费者对诊疗“有病才看病”的认知。与此同时,对于这些目标群体不同的诊疗机构而言,集群发展还将带来一种新的体验——按照该负责人说法,即展现一种“全生命周期”提供新型医疗服务的可能,以此,改变医疗的负面联想,使其成为一种可选择的生活方式。
可以想象一种未来生活的场景:在闲暇时光,一家人驱车前往健康中心,老人可以进入康复中心对关节的“老毛病”进行复健,爱美的女儿在美容医院进行咨询,喜得二胎的父母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胎儿由于高龄产妇可能产生的问题——他们还可以就分娩后的情况与月子中心商谈一个详细的护理计划。
探索医疗“共享化”与“国际化”
而医疗机构的聚集也构造出一种全新的形态——Medical Mall。这种模式自去年开始在中国步入建设潮,成都的此番探索,需要新的突破。
Medical Mall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负责提供检验、感控、手术室等基础设施,并由专家及其团队入驻提供医疗服务,双方合作分成。这为处于自由执业状态的美国医生提供了低成本执医的可能,同时解决了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人群新的就医需求。而这种“共享医疗”模式进入中国后则“一发不可收拾”——医生资源匮乏与高端医疗需求的扩大均为其带来发展的土壤。
事实上,中国推行“共享医疗”的政策条件正不断成熟。早在2009年,在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就指出,将“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在去年2月出炉的《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中,将执业医师的注册地点放宽至省级行政区划,“确定一家主要执业机构进行注册,其他执业机构进行备案,执业机构数量不受限制”。
在医生执医限制不断“松绑”之下,提供共享医疗的场所则显得略有不足。许多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中国采用的更多是“大医院专家远程会诊”单纯的互联网化“共享医生”模式,病人动、医生难动的情况需要破局。
作为四川首家Medical Mall,该国际医疗中心的重要功能正是对医疗场所与设备的共享。在开业前提供开放参观的鹏瑞利中医院,记者注意到多个在普通中医院很难见到的重症监护室。“我们的手术室、ICU病房主要是为西医手术准备的。”其负责人介绍,“我们与多个医生集团合作,患者可预约指定来自北上广等地的名医,在完成预约后,医生将直接‘飞’到成都,‘拎包入住’,手术场所可以是这里的手术室,也可以在其他参与共享的手术室内进行。”
而在中心的开业仪式上,已有包括著名血管外科“张强医生集团”、君逸医生集团、易道微美医生集团等签约,共有超过260名医疗专家签约注册。
此外,中心的设施器械等尖端硬件设施也能够对内对外共享。据华大鹏瑞利健康中心的负责人介绍,其所使用的基因检测设备“本来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务中心的其他医疗机构”。而在此基础上,他们亦希望能够与当地政府合作,推动更多人接受免费的基因检测。
如果说这种医疗共享的模式是向国外经验借鉴的“舶来品”,那么,更多面向国际的措施则使这里更显国际化。据介绍,鹏瑞利国际名医馆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将来有望实现“国际医院”中与国际医疗保险对接、国际医保联网结算。
打造“枢纽+”医疗商业综合体
记者注意到,鹏瑞利国际医疗健康中心位于成都东客站旁,而这里,正是成都最大的高铁“进出港”。据其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由此始发班线达到173条,与此同时,预计今年总客流量将突破1亿人次。
在巨大的客流量下,东客站枢纽经济的价值也迈上新的台阶。其已被成都选定为66个重点产业园(集聚区)之一,主导产业为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商务商贸、酒店会展业。而据成华区东客站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叶茂介绍,中心的落户,正希望能够为“枢纽+”探索更多可行的模式。
放眼全球枢纽的发展路径,东京新宿依托高铁站,通过“枢纽+CBD”模式,打造了全日本第二大中央商务区;而上海虹桥基于交通的便捷性,打造了国内外企业总部和贸易机构的高端现代化商务区。值得注意的是,其瞄准的均是某一时期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收效匪浅。
“现在,全国已经有多个城市在探索医疗商业综合体与枢纽经济的结合模式了。”叶茂说,“我们是第一个以这种模式开业的,应该说是抢占了先机。”
与通常选址在“山清水秀”之景的医疗康养机构相比,“枢纽+”模式的优势何在?叶茂认为,仅成都不足以为高端医疗提供充分市场,这需要借助高铁的力量,将西安、长沙等更多城市的资源汇聚于此。而让在康养行业多年从业的杨猎体会更深的是,将养老机构和幼教机构、公园或交通枢纽、购物中心设立在一起,更加符合“老人的情感心理需求”,而不是将他们“与世隔绝”。
除此之外,Medical Mall还将聚焦同样具有发展潜力的“医疗后市场”。记者注意到,在该中心的B2至2层均有商铺入驻,除了餐饮、购物外,包括儿童游乐、健身等与健康产业关系更为紧密的商店亦夹杂其中。而更受关注的是中心正在探索引进的“医疗超市”——其将提供医疗器械、耗材等被业界广泛认为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也能与顾客在诊疗机构的需求“无缝对接”。
“当然,对于枢纽经济要如何发展,仍然没有定论。”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有将鹏瑞利国际医疗健康中心,打造成西部乃至全国医疗中心的雄心,并相信,在未来该中心甚至有望反向推动整个东客站枢纽经济的发展。”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