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深度| 公园城市的成都探索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5-28 23:27

    今年3月初闭幕的成都市两会,通过了最新修编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送审稿)》,“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理念被写入新总规,明确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事实上,以北上广成为代表的大城市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纷纷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之城”“花城”“公园城市”等成为城市发展目标。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深入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新区兴隆湖、崇州集贤乡徐家渡林盘等多个基层点位了解建设进展,今天,我们以成都为样本,深度解析这座城市将建设什么样的公园城市、怎样建设公园城市,以管窥当下中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每经记者 雷萍 余蕊均 江然    每经编辑 陈旭 毕陆名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时隔12年再度来到成都,考察范围从天府广场向南转移,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主席、美国巴克内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彼得·卡尔·克罗索先生面对兴隆湖感慨道,这座城市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克罗索笑言,成都是一座满怀自豪感的城市,就像巴黎不是只有牛角包,东京不是只有樱花,这里也绝不只有熊猫。

    比如,还有雪山阳台。成都资深摄影记者刘海韵在朋友圈写道,“庆幸卧室望出去是如此风景”,照片里,城市的尽头是绵延的群山。

    刘海韵说,5年前第一次发现在成都可以拍到雪山后,她便开始留心现代版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频率从最开始的一两次,到去年开始越来越多次,“现在有点像见到‘老朋友’的感觉,但还是乐此不疲。”

    作为世界上少有的能够在市区遥望雪山的超大城市,天府成都的生态本底受到广泛认可。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指导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什么是公园城市?怎样建设公园城市?近段时间以来,成都动作频频、积极探索,组织了多次现场调研,召开了多场专题研讨会,组建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而过去这一年,成都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规划理念,启动建设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重大项目,加快改善人居环境。

    当然,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公园城市”只有城市是不完整的,乡村不能少。上周六,成都市委市政府80余位领导干部又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调研——到崇州参加全市乡村绿道和川西林盘建设现场会,探索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不能没有“乡村表达”

    在距离成都市区以西约50公里的崇州集贤乡徐家渡林盘,涂海霞细心打理着自己的“凡朴生活”。

    25日上午9点多,这个新型农家小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成都市委市政府80余位领导干部,前来调研学习公园城市在乡村如何表达、生态价值在乡村如何体现。

    这里没有水泥堆砌物,房屋取材于附近的废旧木料,公共书吧“长”在竹林里,食材农田现场采摘,周一到周五用作摄影基地,周末接待亲子游客……

    作为凡朴生活的联合创始人,涂海霞4年前辞去了在北京的工作来到崇州,从最初的一个农场发展到今天的“生活圈”,她不仅希望用自然生态吸引人、留住人,更希望为村民“做点事”。

    提升村民的参与感便是其一。崇州市委书记赵浩宇介绍说,崇州有7083个川西林盘,我们把林盘作为乡村发展治理的微单元,首先必须推动生产共营,推动新老村民互促共进、持续增收。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以徐家渡林盘为例,在合作社以集体建设用地折资入股的基础上,采取了“投资业主+农户”的方式,由凡朴公司搭建平台、提供需求、导入客源,林盘35户农户结合自身实际,按标准提供产品、优化服务、改造客房,以众筹方式打造“大业主带小农户”的利益共同体。

    在道明竹艺村,则是另一种模式——“合作社+平台公司+创新团队+农户”,由国有公司负责林盘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培育文创团队,孵化文创产业联盟。

    像马嘶的三径书院一样,竹艺村目前已经建成几个由民居改建而成的文创空间。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前期并不需要太大投入,重要的是后期运营。马嘶表示,乡村可以施展的空间很大,接下来将继续丰富业态,“关键是结合当地特色,避免千篇一律”。

    按照赵浩宇的说法,崇州的建设守则里有一条叫做“最大程度地保护原生态、留下原住民、保留原住房、尊重原产权、使用原材料”,凡朴生活圈、桤木河湿地公园、道明竹艺村等考察点位无不践行着这一标准。

    一位参与调研的成都区县负责人表示,这种“少拆多改”的乡村建设理念,值得复制推广。“这也促使我们继续思考,如何巧借山水来盘活资源,既保持乡村形态,又提升乡村价值。”

    当然,建设好美丽乡村不只关系着乡村的振兴。作为天府之国,乡村被视为成都最吸引人的一面,乡村绿道和川西林盘建设,则是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应有之义,不可缺少。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表示,要以乡村绿道建设为起点和纽带,推动农村形态的公园城市建设。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加快打造“城市绿心”

    从“西控”的崇州到“东进”的龙泉山,从乡村绿道到“城市绿心”,从空间结构调整到产业布局优化,成都加快探索公园城市建设。

    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将跨越龙泉山发展,意味着城市格局由原来“两山夹一城”的逼仄变为“一山连两翼”的开阔。换句话说,成都将以龙泉山为界,分为西部城区和东部新城,而山本身,则从原来的外围生态屏障走到了城市中央。

    两年前的5月27日,天府国际机场正式破土动工。彼时,兰江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站在龙泉山上遥望新机场。

    “你看那边是地铁18号线的隧道,我们刚来的时候还在除土,现在外部都快建好了。”作为丹景台景区的景观负责人,兰江华亲历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这个示范性项目“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见证了周遭的点滴变化。

    丹景台上,视野极佳,正对面是被称为“千岛之湖”的三岔湖,左手边则朝向简阳方向,是成都“东进”的重要区域。脚下,除了已打造形成的龙泉山森林绿道示范段外,更多的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

    对于这些变化,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副主任骆丹深感不易,因为相较于西面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植被并不太好。“想要大幅度提升城市绿色尺度,给广大市民带来巨大的生态福利,任务很艰巨,责任也很重。”

    这种责任,不仅在于龙泉山被赋予的历史使命,还有这座全球规划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所承担的民生期待。

    管委会综合管理部负责人邓云木笑着说,连绵起伏的龙泉山脉就是成都的生态本底,也是成都人的幸福靠山,“我们就是靠山吃饭”。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去年7月,邓云木作为“初创人员”来到管委会,参与“白手起家”工作。根据规划,在建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南北向绵延90公里,东西向跨度10~12公里,面积1275平方公里,涉及金堂、青白江、龙泉驿、简阳、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等6个区市县。

    正因如此,邓云木坦言,管理难度不小:“要避免各自为阵,保证都是高标准、高品质的建设,在体制机制上需要一个更加有效的方法来统筹。”

    说到此,管委会规划建设部负责人饶小铭走进办公室,来取刚收集齐的6个区市县的地方志,为即将启动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景点建设设计方案全球征集活动作准备。

    “我们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山寨’,而是要把龙泉山独有的沱江文化、客家文化、古驿文化等展示给应征单位,希望他们了解之后能够设计出最契合的景观,成为最有根的建筑。”饶小铭解释说。

    这座大型生态休闲公园未来将附加更多的功能,但现在,建设者们并不急着上项目。

    邓云木表示,龙泉山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有底色无景色”,现在最重要的是恢复生态,通过增绿增景,提升生态功能。“相信以后会更具生态价值的。”他笑言。

    突出“服务所有人”

    去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全域增绿,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

    一年多来,“增绿”成效不小。以绿道为例,截至今年4月底,天府绿道已建成969公里,开放68处建成绿道,开展各类文体活动77次,约98万人次参与绿道体验。功能也从最初的步行道、骑行道延伸为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绿道+”还有很多想象空间。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不久前举行的2018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亦为成都展现城市新形象提供了一个契机。多位嘉宾在接受采访时均提到“成都环境很好”,不仅公共绿地多,连居民住宅上也种了很多绿色植物,“立体化的绿化,北方城市很少有”。

    作为天府新区规划厅的管理人员,李红萍对100多位参会的国际友城嘉宾一起到天府新区规划厅参观印象深刻。

    李红萍说,今年2月以来,平均算下来每天可能要接待15批次考察人员,虽然工作明显忙了,但每次听见他们或叹于兴隆湖的清水绿岸,或咨询科学城的企业入驻情况,她感到“值了”。

    增绿还在继续。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瑛表示,《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目前正在编制,构建一个由龙门山自然生态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和城市绿化环境组成的全域公园体系则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日前,成都市规划局已面向全球征求100个新建公园的概念设计方案,面积20余亩到25万亩不等。

    但是,建公园只是基础,公园城市毕竟不等于“公园+城市”。

    在5月11日举行的“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挂牌成立仪式暨公园城市规划专家研讨会”上,这一观点成为共识,“公共性”“服务所有人”被反复强调。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曾九利认为,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首席顾问专家吴志强的理解,“公园城市”四个字可以拆开来看,概括为“公共底板下的生态、生活和生产”。

    这位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坦言,虽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广为人知,但“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本意其实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多年来他也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更好的城市?“现在有了很好的回答,那就是公园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院规划师吴岩则提到,回顾纽约中央公园“由私而公”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大型城市公园不但成为了城市的绿色地标,其普惠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属性更塑造着平等、开放、包容、共享的城市精神特质,发挥着促进社会善治作用,“所以建设公园城市,核心在‘公’”。

    答案有了,关键是路怎么走——背后的要素怎么融合,如何变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内生性系统,成为完整的生命体——“那将是很了不得的一件事情。”吴志强说。

    吴志强希望,成都能够为世界提供范式。“当然,按照世界标准的话,你就知道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还可以提升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中国产视频监控设备或在美遭禁 海康威视大华齐抗议

    下一篇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成都将分“三步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