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是真的赚钱,赚的都是‘智商税’。”马平如此评价早期营销号赚钱的方式。
营销号是自媒体公众号中,最商业化的一种,多少“公众号月营收千万”的传说,就是在描述他们。不过,随着监管趋严,粉丝的阅历增加,这样的好日子正越来越远,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每经记者 吴抒颖 每经编辑 文多
记者手记
关注到“公众号创业”的话题原因有二,一是出于财经媒体人对资本市场的灵敏嗅觉,二则完全是好奇心作祟:同为输出内容的文字工作者,我们创作一篇稿件从构思到最终成稿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还要有编辑的层层把关,公众号的内容生产何以能够如此高效?
我是带着这些疑问去见每一个受访者的。但我没想到的是,在采访的过程中,文中的受访者多次对我提出的问题表露出一种“你太天真”的态度。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我向林跃提到了“黎XX”,我认为她的内容很优质、广告也很用心。他跟我说,“黎XX”的打法跟他们不一样,他们是把营销当作最终目的,内容不是第一位。而且据他推算,“黎XX”最多也就一个月能够做500万、600万元的营收,而他们这一行月流水千万级别的比比皆是。
他让我在公众号平台上搜一个关键词,他告诉我,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某些公众号平时会转很多文章,但在文末会“恐吓”你,如果不为你的子女、父母“点灯”,他们就会遭受厄运。很多中老年人为了安抚内心,就会在随后附上的打赏渠道捐上一笔钱。
他说,这都是零成本的“生财”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早期能够为公众号的所有者带来一个月上百万元的流水。
我至今没有能够核实到他的数据的真实性,但我能够在公众号平台上搜到一些这种类型的公众号,对受众进行“恐吓”,也曾有新闻报道过。
我的受访者们都在这个行业浸淫多年,深谙公众号创业的规则和套路。这些既定的模式为他们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林跃说,通过这个行业,大约有一到两百名年轻人实现了财富的大幅提升。
我过去曾经看过数篇这些年轻人的专访,媒体总是喜欢抓眼球的东西,喜欢写他们从草根“逆袭”到新贵的过程,以此来为那些还未能实现财务自由、还在挤公交吃盒饭的年轻人打上一针“鸡血”。
但我不想过多去强调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那些用心锻造内容的原创内容生产者们。但我一名从事原创内容创业的朋友提醒我,不应该偏激地去将两者对立起来。
“做内容一直有两种,一种是原创,做深度;一种是渠道,做流量。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什么渠道,这两种模式都会一直存在。做原创的会学习渠道的技法,做渠道的会向做原创的讨教如何生产优质内容。”这位朋友说。
我认同他的观点,同时我的受访者们也告诉我:这个行业已经告别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即使是将“公众号”当成一门生意来做,创业者们也必须尊重这个平台的传播规律,产出优质的内容才能保证流量和营收的可持续增长。
(应受访者要求,马平、王智、陈佳、林跃均为化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