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法国兴业银行集团CE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借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契机,在中国境内开设一家合资券商。对于外资大行纷纷涌入这一趋势,不少国内券商人士认为,在短期内应难以改变行业格局,从长期看或将给券商行业带来“鲶鱼效应”。
每经记者 王海慜 每经编辑 谢欣
《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仅几周,就已经有瑞银集团、野村证券、摩根大通等外资大行相继开始了行动。
而日前,另一家外资大行——法国兴业银行集团CE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借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契机,在中国境内开设一家合资券商。
对于外资大行争相进入这一趋势,不少国内券商人士认为,在短期内应难以改变行业格局,从长期看或将给券商行业带来“鲶鱼效应”。
今年4月28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证监会表示,即日起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可根据《管理办法》及相关的服务指南,向证监会提交变更公司实际控制人或设立合资券商的申请材料。
证监会正式颁布《管理办法》后几周内,就已有瑞银证券、野村证券、摩根大通等外资大行相继开始行动,不是谋求已设立的合资券商控股权,就是申请设立控股券商。
从目前来看,有意向的外资大行远不止上述三家。日前,法国兴业银行集团CE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借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契机,在中国境内开设一家合资券商。
随着政策放开,目前国内券商是否将面临“狼来了”的形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国内券商的反应大多还比较“淡定”。
对于外资券商可能带来的冲击,今年早些时候,国内某券商资管子公司负责人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你看,我们开放了这么多年,国内有多少行业因为开放死掉的?我们欢迎外资来竞争,我们也不惧竞争,虽然外资券商有更为丰富的经验,但国内券商也有扎根国内多年带来的本土优势。”
在《管理办法》正式落地前后,针对即将面对的国外竞争者,国内不少券商纷纷发表了相关看法。
近期,中信证券非银团队曾发布观点称,外资券商全面进入国内市场可能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高盛、摩根、瑞银等国际投行是公认的行业巨头,能力不言而喻,但这些投行经营环境与中国A股不尽相同。欧美股票市场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有相对完善的制度和法律做保障,有丰富金融工具管理风险,在与监管机构和市场的反复博弈中,外资投行创造了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反观国内,交易所成立不足30年,超过80%的交易额来自个人投资者,没有“T+0”交易制度,衍生品市场还处在萌芽期。”
山西证券日前发布的报告中,同样对外资券商的“水土不服”表示了担忧。山西证券指出,当前我国证券行业已充分竞争,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加之证券业依法、全面、从严监管,主营业务明显承压,外商在中国本土开展业务面临较多的困境。因此客观上,外商投资比例和经营范围的放开会吸引更多的外商进入国内券商市场,但主观上认为合资券商的经营风格与国内证券行业的适配性是制约外资券商的重要因素。
尽管从目前来看,对国内市场环境还有待适应的外资券商短期难以撼动现有行业格局,不过也有一些行业人士具有忧患意识。
上海某券商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外资大行进入国内市场对券商传统业务的影响不是太大 。但对于创新业务,例如衍生品业务、跨境业务、高端财富管理等业务的影响可能比较大,如对于希望全球配置资产的国内投资人来说,外资大行丰富的经验会更有吸引力。
就在国内券商还在为以经纪业务为主的传统业务你争我夺时,国外的同行早已在创新业务上领先了。
例如高盛就和国内券商以传统经纪、自营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不同,衍生品做市商业务是当前高盛的核心业务。2011~2016年,高盛集团做市商业务收入占比始终为公司各业务之首,且做市商业务的占比通常在30%左右。相比之下,传统的佣金及手续费业务占高盛集团业务比例通常为10%左右,这一比例远低于国内券商。
上述券商人士认为,虽然外资大行在创新业务上的实力毋庸置疑,不过他们在国内的出现也将在中长期对国内券商创新业务的开展产生“鲶鱼效应”,倒逼国内券商增强创新业务的实力,并有助加速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据他介绍,目前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经营实际上看,创新业务都在向国内少数龙头券商集中,这或许是应对外资大行冲击的应对之道。
也有分析认为,除了可能在一定程度搅动现有市场格局外,未来外资大行这条“鲶鱼”也许还会变得更具进攻性。中原证券近日在研报中指出,外资大行的涌入对于国内证券行业竞争格局的短期影响相当有限,而更有可能加剧国内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尤其是增加针对个别上市国内券商的并购重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