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上海为中心正在进行一场由上至下的“长三角产业结构大调整”,不仅上海将部分产业向城市群外溢,各级城市也在培育自己的产业支柱,在经济结构中分别承担不同角色,以降低相互间的损耗提升效益、共同协作升级效率。
每经记者 吴若凡 每经编辑 魏文艺
近日,由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联合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通过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表现出以上海作为核心、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决心。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主任江山舞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各城市之间的产业一体化是顺势而成的。所有的产业如果离开了城市和环境营造就很难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省份和城市之间、跨市的航道和高速公路加强协调,形成合理分工和空间布置格局,同时加强产业基础设施。
显而易见,上海之于长三角的角色,正从“核心轴”转化为“多轴的牵头点”。但上海如何跳出“一座城市”的语境,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共享?如何真正让城各市协调发展,在一体化的过程中提升长三角经济创新活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
虽然上海一直被视为核心引擎的存在,但在近年的发展中,不少业内人士的评价已经转变为“不是上海带动了周边,而是周边孕育了上海。”
一个细节是,很多企业的注册地在上海,但产业落点和服务点设立在长三角其他城市。
“由于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互联互通的加强,基于产业做大的诉求,企业间会自动构成良性竞争的状态,在区域内的不同点共建共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比较理想的城市群状态是,核心城市起到组织配置资源、调控管理功能,外围周边城市服务也会反哺这个内核。
“就像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实际上依靠整个长三角的金融资源。”陈耀近认为,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作用是不同的,不过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定位,取决于与核心城市的距离远近。如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杭州、湖州、南通、连云港,以及再远一点的合肥、南京、芜湖、马鞍山等,各城市根据和上海距离不同,受到的辐射不同,产生的作用也不同。
但也并非绝对,交通状况的改善也会影响长三角各城市与城市群核心的联系程度,以及功能担当。比如南通和上海的大桥通了以后,联系就比以往紧密,上海在发展中的要素集聚和资源扩散,会辐射到这些“近交通”的城市。
城市的角色与城市间的关系,为什么会产生变化?
中城新产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明曾表示,产业升级是城市更新的核心驱动与内在动力。
对上海而言,全市的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有限,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势必要将原先的产业淘汰,进入产业的转型升级。数据显示,上海制造业占GDP比重曾出现逐年下跌之势。并且上海六千多平方公里已聚集了2400万人,人口密度过高会造成环境恶化、房价高企、基础设施负荷过重等“大城市病”问题。
疏解势在必行。从产业角度,2017年上海就强力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工程、工业强基建设,发布人工智能发展意见,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制定实施高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意见等创新性政策,推动技改审批改革,加快调整转型结合,全年战略新兴制造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7%,增速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
招商蛇口产业研究院院长毛春宁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产业的升级更多是有产业发展需求,资本最终还是跟着劳动生产力走。
当产业转移、劳动力离开,必然需要有城市来承接。而这时,长三角更多城市也需要积极“角色改变”。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的辐射力主要在江浙以及安徽东部地区,这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当然,上海在长三角发挥着龙头带领作用,但从城市群的形态关系来说,大中小城市都应该是有合理分工,发挥不同的作用,不会存在“大树底下不长草”的情况。
江山舞强调,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梯度转移,每个城市还是会根据自身特点来分析,所有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比如宁波就是一个港口城市,杭州也会根据自身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数字经济、旅游等,这些协作对上海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相反,如果完全剥离就容易出现产业空心化。比如,上海虽然在转移制造业,但其原有的强大工业基础使其在发展高端制造业时会比其他城市有更多的资源和底气。
江山舞表示,溢出效应、集聚效应是相互作用的,关键是每个城市有个空间化的网络结构,这是由基础设施来配置串联。在此过程中,人才、信息、产业在流动,发挥作用的是市场机制,让不同城市有分工和个性。
不可否认,这一轮城市发展中,上海有角色转变的要求和产业有升级的需求,这也正是二线城市的机遇。
以人才为例。一线城市“虹吸效应”非常严重,二线城市危机感很强,尤其是靠近深圳、北京、上海的二线城市。而人口又是城市发展的所有经济要素中最主要的资源之一。
从房地产角度来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才争夺战并不是房地产限购变相松绑。人才、楼市、经济转型升级三者之间是互相促进关系,但人才是楼市和经济转型升级两者的交集点,通过大量人才引进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楼市发展,并能更为有效地平抑房价波动。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认为,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通过弱化房地产投资属性,让资金更多流入实力经济,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提升各城市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减轻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从而实现经济转型更稳健,城市发展更健康。
张波认为,房价一味非理性上涨,对于城市产业发展的危害有三个:其一是由于高房价导致过多资金和资源集中在房地产业,影响到实体制造业,导致经济发展畸形化;其二是不同收入群体对房价的承受力不同,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外来人口就业结构;其三是房价上涨过快对产业发展十分不利,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过高的置业成本对企业和个人都会形成巨大压力。
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如今城市群中的城市其实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也是部分二线城市“弯道超车”的机会,“现在不发展,未来可能会一直掉队。所以不要低估二线城市发展的决心和吸引人才的决心,送钱、送房子、送户口……很多城市已经跃跃欲试。”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三四线城市由于缺乏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所以产业升级也不会骤然转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行业;同时,因为缺乏交通优势,也很难吸引高精尖的制造业。所以三四线城市的升级,更多建立在其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不过有稳定红利和可持续产业链延伸的城市,则可以推动新型升级发展。
以杭州为例,从协同效应来说,浙江许多制造业进入了升级阶段,承接了很多上海外溢的设计、文化等需要。例如上海张江的生物医药,研发在张江,生产商业化则在以杭州为主的浙江城市。而为了吸引产业,杭州在行政简化、政府减少干预等方面也已落实了诸多政策,使得近几年杭州吸引了诸多跨国公司落地。
再如昆山,虽然基本人口少,却有背靠上海的区位优势,因而成为金融、信息等行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各级城市承接产业转移,首先需要根据区位、交通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来设定承接怎样的产业。同时,需要打造更好的软环境、营商环境、政府服务环境来吸引产业链上更优质的企业。”陈耀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中国的城市竞争中,城市群的组团竞争已渐成事实并渐趋激烈。对单个城市来说,也需要在共促合作下竞争,提升自己的话语权,这是必须把握的机会。
而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来看,政府也更愿意让城市“抱团发展”,更好实现产业发展资源的聚合效应,进行资源互补,使得产业链更有效率和价值,真正带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