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赵成 每经编辑 杨军
合资股比放开进入倒计时、进口汽车关税即将下调……2018北京车展期间,近期涉及汽车产业的最新政策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话题。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面临一场重大的变革。在这场重大的变革中,传统汽车企业要拥抱互联网,要学习互联网思维理念,要从过去汽车产业100多年形成的以制造为核心的产业理念,转向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在“2018中国汽车论坛”上的观点,正成为众多自主车企面对新形势选择的转型之路。
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国内车市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在2.5%左右,将进入一个低速增长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对传统汽车企业而言,曾经依靠市场扩大规模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再是一个持续的主要发展路径。
“未来,汽车企业必须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整体移动生活价值服务,要与行业内外的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以抱团合作代替单打独斗,以共赢代替对抗性的竞争。”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说,现在对自主品牌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4月17日,发改委宣布汽车行业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领域将很快会出现独资的外国汽车品牌,并且新一轮的合资浪潮也即将到来。本土车企和外资车企的第一轮竞争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而没有了政策的保护,中国自主新能源汽车将会和特斯拉等高端品牌的产品短兵相接。
在此情形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则成为当今汽车行业的竞争焦点,同时也是能否占领行业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汽车市场很大,是管理精细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们国家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所以要求我们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活用好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在“2018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处在由政策培育期向市场化发展转化的关键时期,而以新能源汽车为基础的电动化、智能化正在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在这个大趋势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从来就是和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来就是融合在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当中,并起到了自身应该起到的引领作用。特别是我们的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池材料,也逐渐融入到国际新能源汽车零件供应网络,成为全球的重要供应商。”万钢指出,“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我们下一步还要继续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开放和创新。”
除去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也成为当前汽车领域继续发展的新动力。对此,董扬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要从以制造为主、以提供产品为主,转向以全生命周期和为用户服务为主。
“要基于用户消费的需求与习惯,对产品进行设计和制造。产品销售后的服务,要从委托代理转向直接服务,要以人为本,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与客户保持联系,为客户服务。”董扬说。
事实上,面对全面对外开放态势,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我们既有机会与国际汽车巨头并驾齐驱,但也将面临更激烈的全球扩张。技术的跨界融合和产业边界的模糊交错,正改变着我们所熟悉的汽车产业。”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祖似杰说。
对此,不少自主车企已经开始将业务发展重点转向智能网联。“未来上汽会瞄准用户痛点,进一步推进上汽集团的大规模定制业务,走出一条有上汽特色的智能制造之路。”祖似杰称,上汽的创新战略首先是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能力,始终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长江则认为,未来竞争是全产业链竞争,绝对不是单个商业模式的竞争,谁掌握了电池等上游工业体系,谁就在竞争中有先发的资源优势,所以战略布局是第一位的。
“企业如何把数字化的产品和数字化的系统以及数字化的体验购买场景进行客户端的生态体系构建,让人、产品和场所进行良好的连接,这将为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发展机遇。”赵长江说。
而对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小鹏汽车总裁夏珩的看法是,未来能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车企首先应该是一个平台型企业。
“原来是我卖什么你就买什么,现在不一样了,没有信息洼地。而平台型企业有一个特点就是输出能力特别强。它输出的不只是流量、钱和资源,还可能输出模式。未来,高性能芯片+自主创新的软件开发,海量中国场景大数据,AIcar的六维感知,系统的安全设计等,均是以为未来的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为前提进行的。”夏珩说,他希望小鹏汽车不仅仅是一个新兴的汽车企业,还是一家面向未来的科技企业,而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则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这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咨询公司麦肯锡最近发布的汽车行业报告显示,随着新汽车软件及其电子系统时代的来临,曾经行业固有的商业模式、客户需求以及竞争的本质正在发生剧烈改变。“所有行业参与者都需要在这一新环境中,仔细思考并重新定位新的价值主张。”麦肯锡在该报告中称。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